洛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酒文化同樣令人“悚然起敬”。其杜康酒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更是說起酒不得不提的始祖。
杜康起源
在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千古佳話杜康酒考證酒的來源,有兩個傳說,一說始于夏初大禹時代的儀狄,有4000年歷史。一說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3000年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說:上古造酒,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制作。那是指夏朝初年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系政府官員,他制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請賞。大禹是個水利工程師,和一般帝王不同。《國策》說:禹喝了酒,感到味道甘美,就說:“后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于是下令,斷絕造酒。儀狄的諂媚并沒有得到封賞。他的發明也只限于宮內暗中流傳。大禹死后400年,果然有暴君桀(名:履癸)殘酷剝削,暴虐荒淫,又嗜好“酒池肉林”,民怨鼎沸,被商湯擊敗,夏亡。《說文解字·巾部》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一稱粘小米,實為粘高粱。傳說杜康生于周朝,不做官,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用竹筒裝著小米粥,帶著出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在那里就走了。過了半個月,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的遺物,打開來一看,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經發酵,變成酒了。村人喝了,都夸獎這酒好。無意中的發明,使他成為地方名人。于是,不牧羊,改行釀酒,開起杜康酒店來了。古代人酒量不大。杜康酒約50度,算是很強的烈酒了。無色透明如水,卻有粟米的甘美和竹子的芳香。
杜康酒史
中州是周朝王室所在地,諸侯朝周之時,經過杜康村都要喝一杯嘗嘗。據說,酒量小的,喝一碗就醉。酒量大的,喝兩碗就醉。沒有人喝三碗不醉的。杜康酒店掛出一招牌,自豪地說,有人能喝三碗不醉的,就不要錢。懸賞以來,很久沒有人能連喝三碗不醉的。一天,來了個老頭兒,自稱是海量,一口氣喝了三大碗杜康酒,當時沒醉,就沒付錢。店主人肯定他回去必醉,叫他留下地址,7天后去收帳,說明“招牌不能砸”;如果回家就醉倒,還是要付錢的。過了7天,店主人找他去了,他家里人出來說,老頭兒已經死了7天,殮入棺中了。店主人爭辯說喝了杜康酒,醉中養命增壽,不會死的。肯定他準是醉了,堅持主張開棺,喚他醒來,還要酒錢呢!家人同意了,立即開棺檢驗。果然,棺蓋一開,一見空氣陽光,那老頭兒一伸懶腰,在棺中坐了起來,連連叫“好酒”!三碗杜康酒,一醉睡七天,應該多付錢。這樣,杜康酒在周、秦、漢三代,就馳名全國了。?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每當酒朋詩侶相會,吟誦魏武帝曹操的著名詩篇《短歌行》,開懷暢飲汝陽杜康酒,就引人聯想起中國秫酒的發源地,酒文化的搖籃----杜康村。杜康村位于豫西伏牛山前麓,在汝陽縣城北五十里,因杜康造酒于此而得名。它背靠伏牛山,遙望黃河水。遠看山丘起伏,層巒疊翠,千峰競秀。近看綠樹青青、翠峪縱橫、鳥語花香。俯瞰杜康村,參差房舍依勢坐落在山坡,點綴著酒鄉新貌,問世界酒史,唯杜康悠長,稱造酒鼻祖,唯汝陽杜康,這里是中國酒文化的搖籃,酒神杜康就達里發明了秫酒,開創了中國釀酒業之先河。周平五東遷洛邑(洛陽),常為戰事憂然,不思飲食。杜康獻以美酒,平王飲后振神增食,龍顏大悅,遂封杜康為酒仙,杜康酒為宮廷御酒,杜康村為杜康仙莊,從此杜康酒盛名于世,杜康村名載史冊。
洛陽酒文化
行酒魏晉時期,崇尚清淡,文人雅士“行酒為習”。“數十人一樽”,圍案依次傳飲,謂之“行酒”。司行酒之職者,稱為“典勸”,傳飲一圈叫做“巡匝”。
啉尾飲宴晚到者,坐于末位,巡匝之末者為“藍尾”,并“連飲三杯以慰之”,此舉名為“啉尾”之戲。
曲水流觴周公營洛邑,“洛水泛杯”是此俗的來源。魏晉洛陽上巳,人們于洛水中泛杯,杯中盛酒,杯行至面前撈起即飲,稱為“流觴”。之后人們在花園中辟“流杯亭”,曲水蜿蜒,酒杯順流而下,以鼓點為節,鼓停即飲,故名“曲水流觴”。
樂飲自舞古人以舞助酒,目為雅事,眾人圍飲,酒行止處,其人即起自舞,也可請人代舞,但酒須自飲。灑酣耳熱之時,便以賦詩為雅趣。
敬酒在慶壽、餞行、接風洗塵、喬遷、婚嫁等民間活動中,席間敬酒一般以三杯為限,然后被敬者回敬一杯。舊時洛陽尚有“收淚”風俗,即有喪子女者,友人設酒相邀,勸酒慰勉。平常酒宴均敬年長者酒,唯正月初一與平日不同,須年幼者先飲。“歲酒先拈辭不得”、“手把屠蘇讓少年”,今此俗形式已不大沿用,但敬酒之風仍十分盛行。
門盅洛陽宴席及朋友聚會,均先飲門杯,數量一、二、三杯不等,與會者舉杯共飲,但以飲兩杯居多,以寓好事成雙之意。酒場初次相逢時,按例對飲三杯,以自此相識,成為朋友。清除門盅,即拉開“對酒”序幕。
送圈兒亦稱打通關。門盅飲罷,便開始送圈兒,即從某一人開始,依次角勝飲酒。次序排列一般是主家先送或長者先送,然后依次進行,故有“酒場相逢先論齒,兄長弟幼各吟詩”之說。還可以公推一人,由其先送。通常輸一圈和贏一圈須再補送一輪。
角勝形式角勝形式豐富多彩,有劃拳(古稱拇戰)、猜寶、壓指頭、金錢不落地、雞叨蟲、推磨(跑馬枚)、明七暗七、落筷枚、挑將打幫等。亦有人多時分為三組,兩組對決,一組接戰,接戰須先申明打勝家(與勝者對壘)或坑里挖,亦謂挖稀泥(與敗家戰)。但通常以劃拳角勝最為普遍。洛陽劃拳講究避指,即不得單出食指和小指,更不得食指中指并出,違者罰酒。送圈者全勝或全負,要按“三不過”的規矩重博一局。同時允許輸兩杯者喝一杯兌一杯,然后一次決勝負,俗曰“一腳蹬”。若其中一人連戰皆北,也允許座中另一個擋住與勝者賭博一局,勝了,原輸者的三杯酒可以不喝,此謂“一擋三不喝”。
罰酒罰酒有數種,即遲到罰、違令罰、滴酒罰、避指罰,均以三杯為限。遲到罰為做東者知會的客人沒有按時到場,后通指宴席開始后晚來的人。滴酒罰是輸酒者飲酒不盡,按“滴一滴兒,罰三盅兒”。違令罰是立下酒令后違犯“酒令”者,通常罰飲一杯。
頭三尾四亦稱首尾酒,為近年洛陽新興之酒俗,即席間上魚時,以盤中魚的首尾方向作為執罰標準,魚頭正對之人飲三杯,魚尾正對的兩人共飲四杯,頭尾所對之人極力推諉,也有謔稱“肚五脊六”“背七肚八”,“賞個臉面”“高看一眼”“推心置腹”的勸酒招數。彼此推辭嬉戲,頗能活躍酒場氣氛。
無論是酒祖、酒源的至高行業地位,還是將近5000年來,曹操、曹植、杜甫、白居易、蘇軾、元好問等無數名人詩詞歌賦,賦予杜康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抑或“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感慨,成就杜康的海內外華人老少皆知的品牌知名度,洛陽杜康與生俱來的品牌基因無與倫比、空前絕后。
上一篇:古道走廊 涼州葡萄酒文化
下一篇: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的浙江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