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酒,是青島人引以為傲的寶貝。 青島是個盛產美酒的地方,酒業門類之齊全舉國無雙。啤酒自不消說,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集團生產的青啤、嶗啤等系列酒品,是國內名副其實的啤酒霸主。
青島酒俗
湊局與趕場
在青島生活了一段時間的人應該知道湊局、趕場的意思。所謂湊局,即是拼湊飯局,一個人無論出于什么目的組織了一桌酒席,要人數到了一定規模才好,要“志同道合”那就更好了,酒席的參加者都是組織者事先聯系“拼湊”成局的。有時,到開席時間了,人數太少,與房間位數不搭配,組織者還得臨時調度增援,廣泛動員各方面的朋友過來參加酒席,唯一目的就是把人數湊齊,人數齊喝著才有意思。所謂趕場,就是一個人的朋友太多,在同一時間請他吃飯的人有好幾個,他也不便推脫,就先參加其中一桌,喝上一會兒再到另外一桌。湊局與趕場,不少在青島工作的人,尤其是男性,都應該熟悉甚至親身經歷過,可見酒桌是青島人打發業余生活的重要方式。在青島,只要你有幾個好朋友,就免不了隔三差五地找個或大或小的酒店聚一下。由頭也很多,或者是過生日、或者是交了男(女)友、或者是炒股發了一筆小財、或者生了小孩、或者致謝、或者送行、或者接風等等,只要你想請客,原因不計其數,被請者也心照不宣——無非是找個原因聚一聚。
酒桌規矩
在酒桌上,有主陪、副陪,還有主賓、副賓,每個人坐在什么位置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主陪一般坐在離門最遠的位置,且面向正北、正南、正西、正東的其中一個方向。副陪一般是主陪找來陪著喝酒的,坐在主陪的正對面。三陪和四陪則坐在與主陪、副陪垂直的兩個位置上。主賓,亦即尊者,坐在主陪的右手邊第一個;副賓,亦即第二尊者,坐在主陪的左手邊第一個;第三尊者坐在副陪的右手邊第一個;第四尊者坐在副陪的左手邊第一個;依次類推,最末位是副賓的左手邊的第一個位置。以上規矩,基本上是與國際接軌的,比如以右為尊的原則和尊者坐在離門遠的地方。
開席之后,主陪敬三杯(次)酒,在敬每杯酒之前都得說敬酒詞,之后副陪敬兩杯(次)。其他陪酒的各敬一杯(次)酒之后,主賓先敬一杯(次)酒,副賓次之,均敬一杯(次)酒。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敬酒、說話的機會。一般來講,喝啤酒的隨著每次敬酒要干杯,喝白酒、葡萄酒的根據度數與啤酒有一個大致的比例(如低度白酒與啤酒一般是1:6,即喝1杯白酒對應著6杯啤酒)。上述程序進行之后,已過半酣,開始進入自由活動階段,每個人都尋找一個或幾個敬酒對象,小范圍內交流、活動。自由活動進行得差不多了,組織者根據時間安排和現場情況,決定結束酒席之時,再由主陪或主賓來一個總結,酒席才告結束。實際的酒桌規矩還要考慮到更多的因素,靈活性更強,就不再進一步展開介紹。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同事聚會或家庭聚會,則一般有著非常寬松的氛圍,不受上述規矩限制,飲酒量也相對少。
喝酒境界
一個比較正式的酒席,以啤酒計,大部分人得喝三四瓶以上,甚至有酒量大的喝到10瓶左右。酒桌上,有酒做媒,有酒助興,人與人的距離霎時拉近,平素不喜表達細膩情感的青島人這時也變得多話多情、活潑可愛起來,場面也變得熱鬧起來。尤其到了單獨表示的階段,常見到喝得醉醺醺的兩個男人摟在一起,不知所云,但還是在不斷地碰杯。劉玉堂認為:山東人豪爽,而又往往吹牛。“山東人的豪爽,往往表現在喝酒和說大話上。山東人特別能喝酒,大概與他們的豪爽一樣有名。人家一說山東人實在呀,豪爽呀,喝!他再沒酒量,差不多也會一仰脖子就干了。之后就開始說大話。你跟他說件什么事,他還沒聽明白就忙著拍胸脯,沒問題呀,包在我身上!待醒了酒,你再找他,他八成就忘了。”(劉玉堂《山東人》,余秋雨主編《閑話中國人》第106頁)這種山東人的共性,我們也時常見諸于青島的酒桌。
一個七八個人的酒席一般要持續三個小時左右,有的酒席甚至要持續半天以上。酒喝快了,酒喝多了,飯菜自然就吃得少了,浪費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有的人喝了第一場還不盡興,還要到燒烤店里再喝上一場。酒桌上無論酒量大小,都是一視同仁的,盡量追求一個飲酒量的絕對平等,所以就有了“勸酒”。勸酒的藝術很是了得,勸酒的人可以找出各式各樣的原因讓你不得不喝。勸酒的功夫和酒量大一樣,都是酒場上的實力和絕活。
中國人都知道,對于失意和失敗的時候,“舉杯消愁愁更愁”。對于喜好喝酒的人來說,喝酒的醉意可以使他們到達一種境界,或者是世外桃源的境界,或是亢奮激動的境界,或是自我滿足的境界,或是心無旁騖的境界……這種境界使他們對酒欲罷不能。酒,有時就成了他們心靈的港灣。無論這種意境有多么可貴,不可否認的是,久之會造成認識的錯位和意志的消沉。酒,這種物質,久之可以影響人的精神與性情。
青島啤酒霸主地位
啤酒自不消說,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集團生產的青啤、嶗啤等系列酒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島喝到的青啤、嶗啤大都是嶗山水釀制,口感更醇。白酒中,最知名的是膠南“瑯琊臺”,從28度的“低瑯”,到70度的原酒,低、中、高度白酒一應俱全,叫你“不喝瑯琊臺,感情上不來”(瑯琊臺的廣告語之一)。由于70度的瑯琊臺價位較高,全國同類產品稀少,已經成為青島人致外地親朋好友的饋贈佳品。即墨老酒是中華老字號,雖然因為現在人的消費習慣與過去不同而稍顯冷清,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加少許姜片、紅糖燙一壺熱騰騰的老酒,邀上幾位好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喝上一口可謂舒筋活血、春意盎然,絕對沒有必要求援于上海、紹興一帶的花雕酒。有了上述三種酒,總還體會不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感覺,著名的華東葡萄酒則填補了這項空白。至此,四大酒類粉墨登場,為青島的酒文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不少外地游客來青島,為的就是一品正宗的青島啤酒,參加一下國內規格最高的青島啤酒節,故旅游人群中飲啤酒的居多。據說前幾年青島啤酒在山東內陸地區是一種奢侈品,招待“貴賓”才喝青島啤酒,普通場合一般喝當地啤酒。其實,何嘗在山東內陸是奢侈品?以青島人喝啤酒的量,在北京、上海更是奢侈品。以上海為例,青島啤酒(上海本地產)在中小菜館要賣到10塊錢一瓶,在高檔酒店則賣到好幾十元,而青島人能喝五瓶六瓶的人比比皆是,算下來可能比喝白酒、葡萄酒的成本都要高。這里有個背景要交待一下:近十年來青啤集團兼并了大江南北數不清的國內、國外啤酒廠,有時也加貼“青島啤酒”商標。上海松江產的青島啤酒,就是青啤集團兼并意大利嘉士伯啤酒上海廠部的結果。這些“青島啤酒”的生產工藝應該和青島本地酒廠沒有什么區別,但用的不是嶗山水。青啤能成為中國啤酒第一品牌,嶗山水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青島市民中,除非常正式的宴請用白酒和葡萄酒之外,各種場合飲啤酒的居多,啤酒在青島的酒類消費市場中占據絕對的霸主地位。每年五月份開始,天氣漸漸熱起來的時候,島城酒店的勢力范圍開始向露天拓展,燒烤攤和成排的桌椅逐漸布滿了大街小巷,生意非常紅火,熙熙攘攘的紅男綠女就著燒烤大口喝著青島扎啤。崔楚平的描述很生動:“大街小巷上都是流動的盛宴,每個小酒館的外面,都搭起了桌子,哪怕塵土飛揚的馬路邊,大家也都無懼汽車尾氣,……吃喝個不亦樂乎。八月份的啤酒節,更把這流動的盛宴推向了高潮。在這個季節,青島人的血液都是金黃色的。”(崔楚平博客文章:《青島人的血液是金黃色的》)
還有帶啤酒回家去喝的,用個透明塑料袋盛著金黃色的液體(即散的扎啤),此現象多被外地人誤解并成為“青島三大怪”之一。青島人喝啤酒時還喜歡就著蛤蜊等海鮮,其實這是一項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少人的痛風病源于此。青島人認為,喝白酒要小口酌,喝啤酒則可以滿口干,比較下來還是喝啤酒有喝酒的感覺,在青島方言中,喝讀開口音“哈”(一聲),甚是有豪爽的感覺,與啤酒的滿口干很匹配。
啤酒之城青島與酒結緣始于19世紀末,1897年,德國人把啤酒帶了進來,青島啤酒因此融入了許多德國民族的酒文化特質。這正是我們傳統儒家思想‘和合’文化的體現。通過品牌內涵的本土化,青島酒業發展為世界級企業的愿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