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清朝時期四川的酒文化已經十分繁榮,瀘州老窖、劍南春、成都全興等美酒飲譽中外,瀘州、宜賓、綿竹、成都等地釀酒業發展也位列全國首要位置,并且飲酒之風極盛,以致如今,四川酒文化仍繼續報出其繁榮。
明清時期瀘州酒文化
明清時期,瀘州釀酒業十分發達。著名的瀘州老窖,建成于明代中葉。到清同治年間(1869年),溫氏家族第九代傳人溫宣豫從瀘州“舒聚源”酒坊買下十口陳年酒窖,隨同后來陸續收購的“祿厚祥”、“富生榮”、“順昌祥”,統稱為“豫記永盛燒坊”,就釀制出了號稱“三百年老窖”的曲酒。據《瀘縣志·食貨志》載:清末瀘州“以高梁釀制者曰白燒,以高梁、小麥合釀者曰大曲。清末白燒槽房六百余家,出口遠銷永寧及黔邊各地……大曲槽房十余家,窖老者尤清冽,以溫永盛、天成生為有名,遠銷川東北一帶及省外!1958年,國家輕工部委托四川省人民政府,組織來自全國的有關專家,對今日瀘州曲酒廠一車間所在地——瀘州南城營溝頭整齊排列的陳年老窖窖齡進行考察論證。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些老窖建成的時間當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瀘州老窖池是我國酒文化的珍寶,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文物,因而贏得了“國寶窖池”之美稱。明代大詩人楊慎(升庵)對瀘州美酒備加贊賞,曾寫下了“玉壺美酒開華宴,團扇熏風坐午涼”、“江陽酒熟花如錦,別后何人共醉狂”等佳句。清乾隆年間,被稱為“再世謫仙”的川籍著名詩人張問陶(船山)乘船出川路經瀘州時,寫下了不少吟詠瀘州城、瀘州人、瀘州酒的詩作,其中題為《瀘州》的兩首七絕曰: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江給客橙。
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
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讓江南。
宜賓釀酒歷史
在我國名酒“五糧液”的產地宜賓,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釀酒的專業作坊——糟房。當時較有名的糟坊是位于宜賓城北門順河街的“溫德豐”和“德盛!。“溫德豐”生產的“雜糧酒”,是仿宋代名酒“荔枝綠”的釀制方法,以高梁、糯米、大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混合釀制而成,成為酒中佳品。據考證,明代宜賓釀出的“雜糧酒”,即為今日“五糧液”的前身,其最老的窖池,已有400多年歷史。
赤水河畔孕育名酒
赤水河畔的川南古鎮古藺縣二郎鎮,屬先秦時代“夜郎”的疆域。2000年前,古夜郎人就已開始釀酒。二郎鎮地處川黔交通要道,與貴州名酒產地茅臺隔赤水河相望,相隔不過幾十里。北宋年間,二郎鎮一帶釀出了優質大曲——“鳳曲法酒”。明代赤水河畔出現了釀酒的“回沙工藝”。清代二郎鎮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師、酒工數以百計,除生產著名的“鳳曲法酒”外,還釀造各種曲酒、白酒、果酒和雜糧酒。1904年,榮昌人鄧惠川在二郎鎮開辦“絮志酒廠”,后改名“惠川糟房”。他們學習茅臺酒的釀造經驗,在原“鳳曲法酒”的基礎上釀造出一種“開壇噴香,入口呈醬”的醬香型美酒,命名為“回沙郎酒”,這便是今日國家名酒——郎酒的前身。
綿竹酒文化興盛
明清時期,綿竹酒業興盛、往來商賈如云。在釀酒作坊中,以朱、楊、白、趙四家最為著名。清初,朱熠創辦“開益”釀酒作坊,傳至光緒年間,朱家后代將作坊改為“天益老號”。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綿竹市棋盤街發掘出一處酒坊遺址、即稱為“天益老號”酒坊遺址。遺址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碗、盤、碟、杯、壺等多種酒具。經專家論證后認為,“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再現了從原料蒸煮、拌曲發酵到蒸餾取酒的全過程,展現了中國白酒獨特的生產工藝和流程。遺址規模巨大(發掘面積800平方米),工藝要素齊全,保存完好全國罕見,是繼成都水井坊遺址和江西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之后,我國酒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獲。
在清康熙年間,善長釀酒的綿竹人釀造的綿竹大曲就已譽滿全川。據《綿竹縣志》載:“大曲酒,邑特產。味醇香,色潔白,狀若清露”,因而又稱為“清露大曲”。人稱清代“蜀中第一詩人”的羅江人李調元,說自已“天下名酒皆嘗盡,卻愛綿竹大曲醇”。他在《函!芬粫,對綿竹大曲作了專門記述:綿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嘔吐、除濕及山嵐瘴氣。他晚年的一首《醉后作歌》詩,抒發了自己暢飲綿竹大曲后喜極而狂,童心大發的情景:
不復序齒競就坐,轉瞬瓶罄空壺觴。
更有優伶解人意,歌聲裊裊兼笙簧。
枯腸得酒高興發,亦自起舞如巫娘。
群兒拍手父老笑,此翁無乃今之狂。
成都酒業繁榮
明清時期,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著名的工商都會之一,釀酒業自然十分發達?脊殴ぷ髡咴诔啥妓秩d酒廠內發掘出燒酒坊遺址,是我國經過科學發掘的“前店后坊”布局的明清時期酒坊遺址,被譽為“中國白酒第一坊”。水井街酒坊遺址不但填補了中國白酒生產早期歷史的文物空白,而且為川酒的連續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水井街酒坊遺址考古發掘,曾榮獲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表彰,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水井街,地處濯錦江畔,宋代就釀出了“錦江春酒”,明代這里也是釀酒重地。清乾隆年間,王氏兄弟相中了這塊釀酒的“風水寶地”,在此開設“福升全”燒酒坊,取“薛濤井”中之水,釀出了著名的“薛濤酒”。一位名叫馮家吉的文人在《薛濤酒》一詩中詠道:“枇杷深處舊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塵。到底美人顏色好,造成佳釀最熏人!彪S著歲月的飛逝,“福升全”不斷發展,資本日趨雄厚,便于清道光年間(1824年)在城內暑襪街尋得新址,建立新號,更名為“全興成”!叭d成”繼承“福升全”的優良傳統,吸收當時成都眾酒之長,對原有產品“薛濤酒”進行改造加工,終于創出新釀,統稱為全興酒。這便是今日國家名酒全興大曲的來歷。
清末簡陽人傅崇矩(樵村)所著《成都通覽》一書,留下了許多有關成都的酒乃至整個川酒的珍貴資料。書中記載,清末成都的商會中,就包括鹽酒幫和燒房幫,公所中則有酒坊公所。關于成都的酒,記載尤詳。茲擇要節錄如下:(1)本地之酒:以北打金街之金谷園、東大街之八百春為著名。(酒有)白老酒、毛酒、大曲酒、玉蘭酒、香元酒、玫瑰酒、燒酒、竹葉青、老酒、桂花酒、百花酒、蔭酒、葡萄酒、家常酒、青果酒。(2)外來之酒:渝酒、仿紹、紹酒、花雕酒、眉州酒、嘉定酒、瀘州酒、內江燒酒、白沙燒酒、綿竹大曲、潞酒、陜西大曲酒、茅臺酒。此外,尚有玫瑰香酒、蘭花香酒、東洋消濕、西洋消濕、衛生消濕、虎骨藥酒、花果香酒、百花香酒、青果香酒、佛手香酒、安花香酒、玉蘭香酒、桂元香酒、香椽香酒、桂花香酒、香花玉露、西潞花酒、徑南大曲。(3)成都之酒坊:凡496家,有燒酒、大曲酒、紅毛酒,地均不寬敞。下酒之菜以花生、瓜子、豆腐干為大宗,余系炙鹵肉品,隨意可買,其價不定。
除此之外,清代眉州的“玻璃春”、邛州的“文君酒”也頗有名。
川酒稱霸酒江湖的地位并非偶然,四川是中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因其靠近青藏高原等中國大多數河流的發源地,其水質之優更是毋庸置疑。舍得、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茅臺酒也產自赤水河流域,此外還是藏酒圣地如此天府之國,四川白酒文化如何不千年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