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的集大成者孔子,被稱之為孔圣人,難道圣人就不飲酒嗎?孔子身體力行的反對此種觀點,孔子不僅不反對飲酒,而且在酒禮習俗方面頗有見解,飲酒以禮便是出自孔圣人之說。
孔子善飲
古人對于孔子善飲深信不疑。孔子后人孔融在《難曹操禁酒書》中說“堯不千鐘,無以建太平;孔不百觚,無以堪上圣”。堯帝和孔子如果不會飲酒,便不成為圣王。王充《論衡》載:“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 (《論衡·語增篇》)觚是古代盛酒的一種器具,容量約為二升,百觚便是兩百升,這自然是一種夸張的藝術化傳說,但孔子善飲確是事實。
禮之初,始于飲食
《禮記·禮運》云:“禮之初,始于飲食”。古人講究禮治便是從飲酒吃飯開始。在祭祀、迎賓、會盟、婚喪等活動中均有相應的飲酒禮儀。
君子有酒
孔子編纂的《詩經》集中體現了孔子對于飲酒的基本態度。《詩經》三百篇,其中涉及飲酒的多達三十余篇。孔子在飲宴上反復強調“君子有酒”的理念,似乎離開了酒,日常交往便無法維持。如《詩經·小雅·魚麗》云:“君子有酒,旨且多”、“君子有酒,旨且有”。《小雅·南有嘉魚》云:“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小雅·鹿鳴》云:“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我有美酒,以此在宴會上取悅嘉賓)。君子家里應當藏有酒,酒不僅要好還要多。
飲酒作樂,興國安民
在孔子看來,飲酒作樂是興國安民的方法之一。“古民皆勤苦稼穡有百日之勞,喻久也。今一日使之飲酒焉,樂之,是君之恩澤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家語》)百姓一年到頭緊張忙碌,適當的時候應該讓他們飲酒作樂,放松身心,這是執政者應有的美德。
惟酒無量,不及亂
對于自己的酒量,孔子這樣描述:“惟酒無量,不及亂”。(《論語·為政》)意思是說我也不知道自己酒量有多大,但我從沒有喝醉為亂。孔子又說“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不被酒食所困擾,這對我來說又有什么困難的呢?)孔子主張要喝酒,喝酒也沒有量的限制,但不可以醉酒悖亂,酒后失態的行為更為夫子所不齒。
飲酒以禮
孔子主張恢復先代的禮樂制度,事事遵循禮制,這一點也體現在他的飲酒主張中。《論語·雍也》記述孔子看到不符合周制的“觚”,便發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嘆息,意思是說現在的觚不像周代的觚,現在的禮已不像周禮了,難道能標榜為禮嗎?以此譴責諸侯國對于周禮的背棄。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酒的販賣和經營也非常繁榮。“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類,懸幟甚高”。(《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當時的酒肆行業在公平交易、服務顧客、產品質量和宣傳廣告上已經很有心得。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孔子云“酤酒市脯不食”(《論語·鄉黨》),這里有兩層含義,其一表示自己不會違背禮節隨便在市場上買酒買肉,其二表示對市場的酒不太放心,必定要自己釀酒飲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對釀酒亦不外行。孔子當中都宰時,便加強市場管理,嚴禁造假和欺騙行為。
《論語鄉黨》是記載孔子日常生活狀態的專門一篇。“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坐席放的不端正,孔子就不落座。參加鄉里舉行的酒宴時,要等老人們都離席之后,孔子才出去。而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說:“有酒食,先生巽”。有了酒肉應先敬長者。
不僅孔夫子認為飲酒是人生必需,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也認為“飲酒者,乃學問之事,非飲食之事也。”從兩位圣人之飲酒態度來看,飲酒,意在飲酒之外,在于禮儀文化,在于共樂同歡。而并非不學無術者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