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人知道德國人最愛啤酒,所以一直認為最好的啤酒來自德國,假如你也這么認為,那你一定沒有喝過比利時啤酒、甚至不知道比利時啤酒文化與啤酒發展史。
世界上再找不出一個國家能像比利時一樣在啤酒生產上那么費盡心機。這個僅僅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小國,出產700多種不同風格的啤酒,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它既有延續幾千年的傳統修道院手工釀造工藝,又有不亞于葡萄酒釀造的繁復發酵方法,并且這些釀造技術對其他國家啤酒釀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有多少種酒就有多少特定的酒杯,這更為比利時啤酒增添了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實力。憑著這些獨特魅力,比利時啤酒完全值得酒鬼們細細探究。
修道院啤酒
比利時啤酒中最獨特古老的是“修道院啤酒”,包括由真正的修道士釀制的Trappist和授權非修道院酒廠制作的Abbey Beer。一千多年前,修道士為了度過禁食的齋封期,用谷物釀造出酒精濃度在7—9度左右的烈性啤酒以此充饑。這就是Trappist的由來。時至今日,世界上僅存的六家真正由修道士手工釀造的修道院有五家在比利時。它們是Orval 金谷、Chimay 智美、Westmalle 偉馬力、Rochefort 羅斯福與 Westvleteren,是比利時啤酒釀造的寶藏;另外一家是荷蘭的修文修道院。上層發酵法、高酒精濃度、經過2到3次瓶內發酵、全程手工制作是 Trappist 的四大特點。
深厚的根源
在比利時,啤酒、文化、信仰深深的交織混雜,這一現象是舉世僅有的。在比利時,啤酒釀造業永遠追求新事物、新配方,精益求精。因此,比利時有眾多不知名的啤酒在期待被伯樂發現,這一點在全球的釀酒業中獨一無二。所以,倘若你覺得某品牌比利時啤酒十分對味,那么不要猶豫,請深深沉浸在比利時的啤酒文化之中吧。當然,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一切是如何產生的。
在這片有兩千多年歷史,深藏歐洲文化底蘊的平原上,公元前1世紀,當愷撒大帝率領他所向披靡的羅馬大軍踏上比利時的土地時,他發現當地居民已能釀造好幾種簡單的啤酒。
對于比利時的祖輩來說,司農酒(源于豐收女神之名)是國酒,具有極高的地位。挪威人不喝葡萄酒,擔心那會凍結他們兇悍火暴的性格,而巴他維亞人始終夢想著能永遠在瓦爾哈拉殿堂里——也就是基督徒的天堂里暢飲啤酒。
最古老的啤酒無須添加酵母粉便自動發酵。而今只有布魯塞爾旁的塞納谷(Senne Valley)所釀造的拉比克酒(Lambic)仍采用這種方法。
中世紀自給自足的修道士們仍繼續釀造啤酒,并建立了自己的酒廠。當時啤酒作為一種“液體面包”被修道士視為營養飲料。15,16世紀,這片歐洲之隅成為勃根底(Burgundy)帝國的一部分,啤酒釀造技術因而傳播至整個北歐。
在那個年代,確切的說在1445年,居住在Hoegaarden的修道士開始選用各種香料試著釀造新品種。他們熱衷于新鮮事物,不久便開始開發通往香料產地——印度的道路。當地村民很快就效仿了修道士的釀酒法,事實上,正是修道士的這種好奇心使得釀酒廠遍地開花。在之后幾個世紀里Hoegaarden誕生了35個釀酒商。這個比利時啤酒文化的典型有力的印證了好奇心與創造力的緊密聯系,它為純正的啤酒業開創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新天地。
比利時不算一個大國,但是幾乎沒有哪個啤酒專家可以用薄薄幾張紙就將比利時精制純正的啤酒的綜合性多樣性一一表述。德國法律規定了啤酒的純粹,除了酵母,帶芽大麥、水和胡荽之外,不允許添加其他原料,而比利時啤酒不同,不用受這樣的限制。除選用上層原料之外,麥芽糖、酒花、水果,以及香料等等,都構成了比利時古老釀酒傳統的一部分。
1919年,埃米爾·溫得瓦登(Emile·Vandervelden)提出一條法律,禁止在公共場所飲用、買賣烈酒,比利時的釀酒商們及時作出反應:他們開始制造烈性啤酒。眾所周知,這為現代比利時啤酒文化奠定了基石。
許多社區里的啤酒吧都已社會化,在鄉村很多啤酒吧位于教堂旁,以便村民可以在彌撒之后小聚。幾個世紀以來,啤酒吧一直是城鄉社交活動的中心。人們在此慶祝生日、婚禮,舉行葬禮。相傳比利時的國歌就是于1830年在一家叫“金色天使”的啤酒吧里誕生的。而比利時獨立運動也是在多家啤酒吧里點亮星星之火的。
現在,你也許仍能看見一只貓蜷在窗邊,曬著太陽,隨著音樂發出嚕嚕的聲音。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們在侃足球,打牌,或只是看看報,當然,喝著當地特產的啤酒。各處都有自己特產的啤酒,裝在量身定做的酒杯里,或高或低,或寬或窄,每個酒杯都精心設計,使芳香得以充分揮發。
比利時啤酒雖在國際上的名氣受到德國和荷蘭兩個啤酒大國的雙重夾擊,然而這并不妨礙真正的啤酒行家和啤酒愛好者對比利時啤酒的情有獨鐘。
上一篇:白酒文化創新千萬別入誤區
下一篇:細膩、復雜的醬香型白酒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