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啤酒企業半年報相繼出爐,從數字上看表現均不盡如人意。縱觀國內啤酒市場,現在的國內啤酒企業正在面臨消費者需求升級、國外啤酒品牌集體搶灘的雙重壓力。如何在當下險象環生的市場環境中謀取更大的市場空間,是擺在國內啤酒企業面前的當務之急。
國內啤酒消費呈個性化趨勢
記者獲悉,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組織開展了2015年度全國啤酒行業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此次調查共選取16個市場主力啤酒品牌,對全國29個城市的消費者,通過電話、網絡兩種方式進行訪問。
調查結果顯示,35%的被訪者表示在購買啤酒時并不被某個特定品牌所吸引;45%的被訪者則認為雖然有一定的品牌選擇傾向,但忠誠度并不高,“口味”是這部分消費者選擇啤酒品牌的重要考量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消費者對口味、香氣、香味、口感等個性化的需求更加明顯,甚至略顯挑剔。與此同時,30歲以下的消費者對品牌不易產生依賴,其中,25歲以下的消費者中有半數之多的人在購買時沒有固定的品牌傾向。
據卓越用戶滿意度測評中心常年監測和研究結果顯示,啤酒消費正在由增量階段轉為增質階段,差異化、低濃度、高品質啤酒成消費升級趨勢,而品質升級的主要爆發點可能在生啤及聽裝化啤酒。“生啤、聽裝化啤酒都是年輕消費者的最愛。”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在國內啤酒產量轉向負增長的當下,年輕消費者對于個性化、高端化的品類更感興趣,而這個群體決定了未來國內啤酒市場的走向。
酒企需質變才可順應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啤酒產量達4921.85萬千升,比2013年同期下降2.8%。而2010-2013年國內啤酒產量保持穩定增長,2011年增長率高達9.3%。然而,國內啤酒產量下滑的同時,中高端啤酒產品卻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據了解,隨著國內消費者不斷升級,啤酒企業從之前的瘋狂跑馬圈地,轉而開始瞄準產品升級。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珠江啤酒等國內啤酒企業都先后推出高端產品線。
一位資深啤酒從業者稱,啤酒行業利潤很薄,這些年企業都采取薄利多銷的市場策略,而忽略產品的個性化與差異化。其實現在布局高端正是企業意識到消費者對于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從這點上看,國內啤酒企業還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記者走訪超市發現,國內啤酒品牌推出的產品從包裝設計上比較雷同,除了明顯的企業名稱和LOGO并沒有太多吸引消費者的設計元素。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與前幾年國內啤酒企業只顧擴大生產規模和跑馬圈地有關系,許多企業都沒有沉下心來做品牌。一直以來,價格便宜是國內啤酒企業給消費者的品牌印象。所以,國內啤酒企業進軍高端啤酒市場就必須要打個性牌,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從口味、包裝、銷售渠道等方面進行調整。
洋啤酒進一步加碼國內市場
相比于國內啤酒的受挫,進口啤酒近年來卻如雨后春筍般進入到國內市場。一家德國啤酒代理商相關負責人表示,原來進口啤酒價格較高,如今進口啤酒零關稅,價格并不高,甚至比很多國內小麥高端啤酒還便宜,因此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
據了解,2010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啤酒消費市場,但其中70%的高端啤酒市場份額被百威、喜力、嘉士伯等知名洋品牌占據,國內企業只占到市場總量的兩成。
相關數據顯示,2011-2013年,進口啤酒量從5萬千升左右直線飆漲至16萬千升以上。
國內消費者對個性化啤酒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端啤酒的利潤,都是國外啤酒可以在華增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