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內啤酒行業龍頭老大華潤啤酒公布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其銷量為612.8萬千升,同比下降1.9%。無獨有偶,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出現同比下滑。
事實上,華潤啤酒已算是業內表現較好的啤酒企業。據悉,2016年上半年,國內啤酒累計產量2251.6萬千升,同比下滑4.3%。啤酒產量與銷量差距不大,產量水平可視作整體銷量水平。
百威英博表現也算差強人意,據其發布的2016半年報,在中國市場銷量達381.42萬千升,同比下降1.8%。嘉士伯則沒有這般好運,因關廠、出售分公司等舉措影響,其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了8%,不及行業平均水準。
實際上,啤酒行業早在2014年起便陷入低迷。當時,天氣一直被認為是銷量下滑的主因之一。然而,今年天氣炎熱卻沒能改善酒企銷量,顯然受天氣的影響并不大。
啤酒業銷量持續下滑,更多可能是受到經濟大環境及消費人口結構變化所影響。受天氣因素影響肯定有但不是主因,眼下七八月的高溫天氣及奧運賽事,啤酒銷量就將因此受益。
2009年以來,我國啤酒產量與銷量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下,大多時候增速在5%以下。啤酒產銷逐步下滑,佐證了市場需求飽和的現狀,今年下半年預計仍將低迷。
由于啤酒行業具有單價低、銷量大且利潤微薄的特性,在產銷量不斷下挫的情況下,行業洗牌不斷加劇,未來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目前,國內前五的啤酒廠商中,華潤吞并雪花后,徹底坐穩老大位置;而全球龍頭的百威英博自然不會束手就擒,緊隨其后來勢洶洶;青島、燕京、嘉士伯則呈現頹勢。
從中可以看到,啤酒市場已開始呈現出雙雄格局,行業即將步入雙寡頭競爭時代。國內需求也不會出現大的增長,啤酒產銷將趨于穩定。
啤酒巨頭為進一步擴大實力,增加規模效益,降低單位產品成本,鞏固并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其他啤酒廠商可能也將面臨被收購、整合。
啤酒行業或將迎來“大魚吃小魚”的局面,但一些有特色的、小眾化的啤酒企業依然有機會,如進口啤酒、精釀啤酒等。
因此,小廠商如果不想被并購,可以通過生產特色的產品來滿足特定人群,逐步打破國內啤酒同質化高的局面,實現不同價位、不同風格、格局特色的產品布局,滿足消費的差異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