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業調整不可怕,渠道變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全新的消費群體,卻不知如何去把握
新消費群體不僅僅是80后甚至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90后,也包括曾經的50后、60后、70后這些重度白酒消費者、之所以說他們都是新消費群體,是因為這些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白酒消費價值觀、飲用方式都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而傳統的酒商面對這些正在變化的關鍵要素還沒有理清頭緒,沒有找到成熟的模式和辦法,這導致一些消費者不斷地遠離酒水,而去青睞一些替代品。
在酒業這20多年的發展中,不客氣地說,我們對渠道的重視是多于對消費者的重視的,尤其對年輕消費人群的培育也是不夠的,很多被冠以各種光環的所謂的營銷模式,本質上都是借助了消費者的從眾和跟風心理一這在行業里引發了各種現象,比如終端渠道的費用畸形,比如對意見領袖的爭奪,比如一些酒水產品的性價比很低卻到處泛濫,比如打著各種年份的酒在市場上招搖等等。
企業在成長,市場在發展,經銷商在逐漸成熟,消費者也在逐漸理性,尤其在目前這個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獲取變得極為便捷,更何況,曾經被我們喜歡的公款消費正在大幅度的減少。這樣一個時代,不研究消費者,只關注渠道,自然會走入歧途。
低頭拉車沒有錯,抬頭看路也是必須的。趁行業調整期錢不好賺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的消費者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曾經的50后已經老去,除了個別的好酒者,大部分都開始研究保健品和逛公園了。60后和70后目前正戰斗在重要的崗位上,在目前這樣一個彼此追逐往前拼的時代,身體不斷透支,健康意識已經被空前的強化,嚴查酒駕和嚴禁三公消費給了這個群體最好的拒絕喝酒的理由,因為和內心的渴望不謀而合,于是我們看到酒駕的執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有些時候,飲酒不再是一種快樂,而成為一種負擔,人與人溝通的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也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除此之外,進口葡萄酒、進口啤酒等替代品的快速發展,也讓這部分人開始更換品種,喝少點喝好點早已經成為酒業口頭禪,喝低度、暢飲、更輕松更是頻頻出現在各種傳播場合。80后、90后作為未來酒水消費的中堅力量,備受廠商關注,因為這批人代表著行業的未來消費走向,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但是恰恰是這部分群體,其表現出來的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價值觀、多元化的購買渠道,不斷顛覆著我們的觀念,讓我們既愛又恨。
我們都在說產能過剩,但實際上這種過剩是一種同質化帶來的低層次的過剩,還有大量的需求隱藏在消費者的心里沒有被滿足。雖然培育年輕消費群體已經喊了很多年,雖然傳統酒文化一直支撐著我們對酒業發展的自信,但是當調整期到來的時候,我們才真正地感受到重視消費者是多么龐大的一個系統工程。酒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如何讓酒更好的發揮人際溝通的媒介作用,如何讓我們賴以生存的酒業適應現代人的調性和需求,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最近兩年,雖然我們備受調整期的煎熬,但我們也實實在在看到了很多企業在創新酒體和適應新消費人群方面所做的嘗試,比如洋河微分子、毛鋪苦蕎、牛欄山陳釀、一擔糧二鍋頭等等。這些通過創新取得了良好銷售業績的品牌讓我們相信,有創新精神在,酒業也將逐漸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理性消費的新階段。
上一篇:2015年上半年各大酒企銷售數據
下一篇:光瓶酒市場現狀調查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