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打今年春糖會后,就有一個名詞被廣泛提及,那就是“酒種多元化”。在各種品類初露鋒芒并呈現蓬勃發展趨勢的當下,筆者認為,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消費需求的多元化。而消費需求多元化,可能又要歸根于文化、精神層面的多元化。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信息碎片化”時說,以前做一場新品發布會,只需要請三四家主流新聞機構的記者就能夠讓信息獲得大范圍的傳播,而現在即便請三四十家,也可能驚不起半點波瀾。因為消費者接觸信息的渠道已經完全碎片化了,這些都是互聯網帶來的改變。
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6.4億人,互聯網秉承平等、開放、共享的理念,讓更多的人在網上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相對應的,對于酒文化的認識也就呈現多元化。筆者曾經就“白酒如何與年輕消費者實現對接”的活題和諸多酒業人士交流過,其中有很多人持這樣一種觀點:我們完全不必擔心白酒傳承的問題,因為當年輕人走上社會,工作以后,他們自然少不了和老一輩人打交道,潛移默化地也就隨之喝上白酒了。這種觀點未免有點太高枕無憂了。拿生活中的例子來說,筆者發現身邊結婚的年輕朋友,他們在宴席上會擺上“一白一紅”,還有飲料。當婚禮結束,你會發現,桌上的白酒還剩很多,有些女賓客較多的餐桌上,白酒甚至沒有被打開。而紅酒、飲料則基本上都會被消費掉。婚宴是白酒消費的一個重要場合,喪失了這一管道,無疑會給白酒銷售造成巨大損失。
我們再來看一下新媒體下的一個賣酒案例。在今年6月份,吳曉波通過擁有60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了售賣“吳酒”的消息,首批限量5000套(199元一套),結果在33小時內被搶光,入賬100萬元。這件事有很多值得酒業人士思考的地方:首先,“吳酒”是楊梅酒,而不是白酒,這是小品類。楊梅酒是由楊梅、白酒和冰糖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味道香甜,夏天還可以加冰。這就符合了現在新消費者對于口感的要求。其次,“吳酒”的廣告文案充滿人情味。我們可以看到它沒有文化歷史的吹捧,也沒有人生事業的宣言,它的理念是“把好酒分享給朋友”,雖然簡單,但是很容易打動人去購買。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這一代新消費群體,不可避免地都會浸染上互聯網精神,“平等”、“娛樂”、“情懷”都是我們會經常感悟到的詞匯。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解讀“吳曉波賣酒”事件,比如名人效應、定價原則、粉絲經濟等。然而以一個事件參與者的角度來說(筆者購得一套“吳酒”),以上兩點是筆者愿意買單的重要理由。
所以,在新消費群體逐漸崛起的節點,我們不該去幻想他們會“自動”轉化為白酒消費者,而是應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去迎接他們。這種迎接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技術層面,消除新消費群體對白酒香型、口感不適的壁壘,如洋河微分子、44.8度醬香型郎哥的誕生,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第二,從文化推廣層面,摸清新消費群體的精神訴求,且不可一意孤行,陷在原有認知的泥淖中不知所云。
上一篇:盤點茅臺、五糧液的“重量級”單品
下一篇:酒類經銷商如何打好“轉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