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廠起源
四川省邛崍縣位于川西平原上的邛崍山麓,早在2000多年前,秦惠王即在此筑城置縣。古稱邛州或臨邛,為西漢富家女卓文君的故里。
才女卓文君與大文豪司馬相如相戀,但卓父以家世懸殊,不許他們結成連理。遂私奔同往成都,因無以為生,又回到臨邛,開了家酒肆,“文君當壚,相如滌器”,成為千古佳話。歷代詠此事的詩作不少,但以李商隱的“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司馬相如之字)無”最為傳神。
到了南北朝時,“邛酒”與“邛陶”并為邑中名產。兩相結合,聞名巴蜀。唐末五代之際,邛酒尤其有名,聲播遠近。如牛嶠的《女冠子》詞“卓女燒春濃美”及韋莊的《河傳》詞“翠娥爭勸臨邛酒”,即是明證。
宋代時,此地的酒業極為興盛。神宗熙寧年(1068-1077)間的酒課,即高達“十萬貫以上”,已是天府的大產區之一。當陸游作客成都時,邛州州牧字文紹燮贈以臨邛酒,其酒“絕佳”,陸游即興賦詩,內有“一樽尚有臨邛酒,卻為無憂得細傾”之句。其后,他多次暢游臨邛,并寫了一首七絕《文君井》,詩云:“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幾度上琴臺。青鞋自笑無羈束,又向文君井畔來。”
明神宗萬歷年(1573-1619)間,邑人寇氏在與文君井一街之隔處,建立“寇氏燒房”,生產燒酒出售。清朝初年,寇氏燒房歸余氏所有,質量均進一步提升,已有13個老酒窖。詩人寧湘到此一游,曾賦“買得文君酒,來尋司馬琴”之詩。及至德宗光緒年(1875-1908)間,其所制的佳釀“極品大曲酒”,已聞名長江流域。
當時,四川的軍政要員深好此酒,譽之為“賽茅臺”,從此便改名為“邛崍茅臺”。其瓶上所貼的廣告詞為:“大全燒房窖老,開設三百余年。今又重新整頓,比前精益求精。磚曲固體發酵,西法走火熏蒸。真正回沙生料,毫無藥料釀成。其味醇厚甘美,甘洌可口清心。醉后口不發渴,過飲頭不眩暈。”
1951年時,當地政府在“大全燒房”的基礎上,建成“邛崍縣國營釀酒廠”,繼續生產曲酒。經過數度更改后,乃于1980年定名為“文君酒”,1985年更把酒廠易名為“文君酒廠”。
主要產品
文君酒
本酒精選上等稻谷為原料,以大、小麥混合制成的大曲為糖化發酵劑,汲引“通天泉”之水為釀造用水。結合新舊工藝,符合經濟效益,用老窖固態發酵,經續糟蒸餾,混蒸混燒,儲存一年,再精心勾兌,經反復檢驗、合格裝瓶等工序后,精釀而成。
品味殊榮
文君酒屬兼香型大曲白酒,酒度為54°及39°兩種。酒香濃中帶醬,窖香馥郁諧調,酒體醇厚豐滿,人口甘洌爽適,飲后尾凈香長。何郝矩題詩贊道:“通天家里水清明,佳釀新成甕上香。休問杜康何處去?撫琴暢飲道文君。”
本酒果非泛泛,披金戴銀無數。曾于1981年、1984年及1985年被命名為四川省名酒。并于1981年、1984年及1985年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時,最為亮麗顯眼,先后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爵獎;香港第六屆國際食品展覽會金杯獎暨巴黎第十七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震撼國際酒壇。此后再接再厲,再于1992年雙獎落袋,前后在保加利亞春季國際博覽會、俄羅斯國際文化基金會榮獲金獎與榮譽金獎。
1993年時,又獲在美國洛杉磯所舉辦的第七屆華人工商大展中的金質特獎。目前已是內銷及出口兩個市場的搶手貨,暢銷至歐洲、美洲及西南亞各國。
上一篇:湖北西陵酒業有限公司
下一篇:湖北白云邊酒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