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質因為不小心喝了雄黃酒現出真身,相信這在許多小伙伴心目中印象深刻,喝雄黃酒能辟邪因此也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實在此之前,端午節喝雄黃酒便是很多地方的酒禮習俗,如南京、建寧等地區。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于此日將蒲根切細、曬于,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
同時,還要以雄黃酒涂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涂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關于雄黃酒,南京人有很多風俗。南京人端午講究“破火眼”,就是把雄黃泡在酒里,在太陽下暴曬,全家人蘸著酒在眼睛上擦一下,這樣不得紅眼病。老南京人還喜歡將黃豆與雄黃酒一起炒,同樣可以起到防毒作用,炒咸菜則可以起到防肚子疼的作用。
端午時節及節后,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谷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
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在從人體健康角度而言,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涂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因此建議用黃酒來代替雄黃酒,既可以傳承習俗,對人體也無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