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自古以來,我國民間過端午都是較為隆重的,特別是南方地區,端午之日,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飲朱砂、菖蒲、雄黃酒的習俗。
我國江南一帶,端午節家家吃粽子,近水的城鄉為紀念屈原舉行龍舟競渡。蚌埠民間端午節,孩子要穿“老虎頭”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為圖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戴繡成老虎或其他動物的香草荷包;或用絲線系長命鎖掛于脖上,或佩戴五色絲線之類,以示驅除“災魔”和不祥。各家插艾,婦女戴艾,有童謠云:“端午不戴艾,死了變個老鱉蓋。”午時,家家備有豐盛的菜肴,飲雄黃酒。端午菜肴要見“五紅”,如豬肉、咸鴨蛋、黃鱔、蝦、莧菜之類。端午要有“三黃”,即飲雄黃酒,吃黃鱔、黃瓜。飲雄黃酒時,還要在額頭和手心上涂抹一點。在杭州,端午日把雄黃加在燒酒內調和,或削菖蒲根加入,謂之“雄黃酒”,人人各飲少許。又口含雄黃酒噴在房屋壁角等陰暗處,或蘸而灑之,說是可以驅毒蟲。又蘸其酒,在兒童的額上寫一“王”字,比做猛虎,以驅卻邪魅。
這一天以蒲艾煮水洗身,謂可禳災。家家戶戶打“香禪”,即事先燒紅一盆木炭,置于室內旮旮旯旯處,再噴上食醋,用冒出的白色香霧凈化空氣,消毒滅菌。為了紀念屈原,近水地的城鄉都要賽龍船,這是端午節最富有節慶特點和節日氣氛的活動。競賽時,彩舟按節擊鼓,并駕齊驅,爭先恐后,極為激烈。
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后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官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菖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于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余志》和清代南沙三余氏撰寫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
自古以來,酒與佳節民俗便不可分,很多傳統的節日都需要飲酒或者用到酒,端午節便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出生、成人禮時的酒禮習俗
下一篇:內蒙古大草原“豪爽”的酒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