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是我國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篇自然是讀過不少,也有“鐵杵磨成針”、“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故事流傳。他飲酒賦詩,笑傲天下,蔑視功利,不僅是詩仙,也被稱之為“酒仙”,其詩人中許多關(guān)于酒的內(nèi)容也留下不少。
少年李白,是游走在崇山峻嶺之中的一位游俠。與其他仗劍走天涯的游俠不同,李白的劍,是他腰間的那柄酒葫蘆。走到哪兒便喝到哪兒,這是他最異于人的獨(dú)特俠風(fēng)。
李白好酒,這是眾人皆知的,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便可為證。“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太白飲酒一斗,便可成詩百篇,看來酒作為催生名篇佳作的催化劑在李白身上作用得尤為明顯。而整日飲酒的李白之所以被人美譽(yù)為“酒仙”而非“酒鬼”,皆歸功于他“詩仙”這一稱號吧。
李白樂于他的詩酒人生,大概是受陶淵明的影響。他在《山中與幽人對酌》中曾寫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這句“我醉欲眠卿且去”引用的是陶淵明“醉石”的典故。相傳歸隱田園的陶淵明整日以酒為伴,常與朋友對飲,醉了直接跟好友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臥在附近的大石上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這塊石頭上竟成人形。不避抄襲的嫌疑,將這句話引用得如此直接率直,可見李白對陶淵明是仰慕至極。
李白雖敬仰陶淵明,但在政治上,卻與之持不同態(tài)度。陶淵明當(dāng)年因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之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棄官歸隱,而李白則始終對做官充滿渴望之情。他堅(jiān)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的才華終有一天能夠施展。在得到第三道入京詔書后,他高興地赴京任命。臨行前置酒一席,賦詩一首,高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展鵬程的心態(tài)溢于言表。
李太白向往功名,但卻傲視權(quán)貴。史書上記載,李白在翰林任職期間,常常沉飲。一日,唐玄宗命他為楊貴妃撰寫樂詞,醉不醒人事的李太白提筆便成數(shù)十章。太宗大悅,見他衣衫破爛,便賜其衣物。太白因醉無法更衣,便使喚皇帝身邊的寵宦高力士為其脫靴。高力士自視尊貴,但因皇帝在前,遂應(yīng)之。“力士脫靴”這一成語便出此處。李太白的任性恣意、不畏權(quán)貴的精神也由此可見一斑。當(dāng)然,醉酒加輕狂,被饞毀是避免不了的。
在古代酒的功能有許多,借酒澆愁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一生政治抱負(fù)未能實(shí)現(xiàn),他于酒中尋找消除多如青絲般愁苦的方法,且歌且飲,但也正是如此,留下了千古傳頌的詩篇,彰顯出唐代時(shí)期的酒文化的特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