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斗酒詩百篇人盡皆知,其實我國大文豪蘇軾一生與酒也緣分頗深,他在《次韻王定國得晉卿酒相留夜飲》中提及“使我有名全是酒”,句中不難看出其對酒的喜愛與推崇。同時蘇軾還是歷史上第一位溝通川魯酒藝的學者,對我國酒文化發展也有貢獻。
蘇軾的許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固然如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等,他多少借了酒的靈氣,流傳千古。
他在惠州,為當地酒取過很多名字:家釀酒叫“萬戶春”,糯米酒叫“羅浮春”,龍眼酒叫“桂酒”(龍眼又名桂圓故也),荔枝酒叫“紫羅衣酒”(荔枝殼為紫紅色)……他自己也自釀酒漿,招人同飲。他寫道:“余家近釀,名之曰‘萬家春’,蓋嶺南萬戶酒也。”這酒是“雪花浮動萬家春”,好像是上面飄有酒粕的糯米酒。他搜集民間的酒方,埋在羅浮山一座橋下,說將來有緣者,喝了此酒能夠升仙。他贊惠州酒好,寫信給家鄉四川眉山的陸續忠道士,邀他到惠州同飲同樂,說往返跋涉千里也是值得的。說飲了此地的酒,不但補血健體,還能飄飄欲仙,陸道士果真到惠州找他。酒的力量之大,酒的濃香之烈,由此可見。
蘇軾喜歡同村野之人同飲,他與百姓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寫道:“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在他那里,“酒”的面前,人人平等,無分貴賤。
他住處近傍,有個賣酒的老婆子,叫“林婆”,“年豐米賤,林婆之酒可賒”。他和林婆關系很好,常去賒酒。
同飲者,有各色人等。他在《白鶴峰所遇》一文中寫道:“鄧道士忽叩門,時已三鼓,家人盡寢,月色如霜。其后有偉人,衣桃榔葉,手攜斗酒,豐神英發,如呂洞賓者,曰:‘子嘗真一酒乎?’就坐,各飲數杯,擊節高歌……”半夜來客竟是陌生的道士。他下鄉時,一位83歲的老翁攔住他,求與同飲,欣欣然。西新橋建后,“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他不但與文人學士同飲,也與村野父老共杯,歡樂之狀溢于言表。他與那些“父老”融洽得如魚得水,沒有一點官架子;父老們也不把他當官看,只當同齡兄弟,真情相待。
蘇東坡不僅飲酒,還親自釀酒。他曾以蜜釀酒,寫以《蜜酒歌》一詩,并在《東坡志林》中記錄過釀造方法。他還釀造過桂酒,寫有《桂酒頌》,在序中說:“釀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世間物也。”他釀酒還作記錄,寫總結,《東坡酒經》僅數百余言,卻包含了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釀造時間等內容。
蘇軾畢生顛簸坎坷,終其一生,兩次在朝,多次外任,三次被貶,中間歷經激烈的黨爭運動。可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卻有滿滿的正能量,從它的詩文中,甚少借酒澆愁的內容,如虞美人中的:“持杯遙勸天邊月,愿月圓無缺”,多是對生活的贊美和祝福。
上一篇:酒文化:中國果酒的形成與發展
下一篇:悠久而豐富的法國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