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五糧液登陸紐約時報廣場,從此在“世界的十字路口”也可以看到了五糧液的身影,五糧液自此便不再僅僅是中國名酒中的一個品牌,以后它便是中國的代名詞。從五糧液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世界人更多的是看出中國的發展足跡。
一:南北朝時期
彝族人采用小麥、青稞或玉米等糧食混合釀制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采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咂酒因其飲酒的方式而得名,釀時先將糧食煮透、晾干,再加上酒曲拌勻,盛于陶壇中,用稀泥將壇口密封,并用草料覆蓋,讓其發酵,十余天即成。飲用時,揭開泥封,往罐內注水,飲酒者每人持一根竹管直接從罐內吸飲,一邊喝一邊加水,直到沒有酒味為止。
二:唐代時期
戎州官坊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唐代大詩人杜甫大約在公元743年到了宜賓,當時的戎州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杜甫嘗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三:宋代時期
在五糧液的釀制工藝成形過程中,最為重要、最具影響的當數“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四:明朝初年
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
五:晚清時期
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了以后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悠悠盛名,已將達一個世紀。
六: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對五糧液酒的生產非常重視。宜賓五糧液酒廠在繼承傳統操作的基礎上,對生產工藝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對“秘方”在科學試驗的基礎上作了改變,將蕎麥換成小麥,反復調整配方比例,從而使成品酒基本上去掉了殘留的苦、澀和糙味,進一步達到了酒質芳香、醇和、甘美、清爽,特別是突出了噴香,風味日趨勢完善。在1956年輕工業部舉辦的全國名曲酒質量鑒定會上,與會者認為五糧液酒調和清香味一體,品質優異,風味獨特,受到與會者的稱贊。在這次會上,五糧液酒獨占鰲頭,一舉奪得濃香型酒的第一名。以后,五糧液酒曾多次獲國家名酒稱號、獲金質獎章以及國際金獎。
五糧液在千年的發展之中,不斷汲取中華優異文化,儼然已是中國中國傳統文化與酒文化的完美結晶,現在五糧液堪稱國內白酒業大王,它發展足跡中的每一個腳印都至關重要,值得我們推敲深思。
上一篇:中西方酒文化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酒文化:與酒有關的十部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