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酒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這些豐富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歷史,但是由于歷史太過久遠,所以很多的資料難以確認,比如中國釀酒行業的祖師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杜康和儀狄這兩種說法的支持者比較多,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兩種說法的歷史依據。
一:杜康釀酒
據《說文解字·巾部》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一稱粘小米,實為牯高粱。傳說杜康生于周朝,不做官,是個牧羊人。一天,他把小米粥裝進筒里,帶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離開時忘記帶走。過了半個月,他趕著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的遺物。打開一看,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經發酵,變成酒了。村里人喝了,都夸獎這東西好喝。無意中的發明,使他成為地方名人。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辦起杜康酒店來了。這種說法是否確切尚難說,但酒在周朝已有釀制乃為不爭的事實。周政府設有專門管理釀酒的官員“酒正”,《周禮》還記載了釀酒須注意的六個問題。可見當時釀酒技術已相當完備。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剩飯在洞中發酵后,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并無什么奇異的辦法。由一點生活中的偶爾的機會作契機,啟發創造發明之靈感,這是很合乎一些發明創造的規律的,這段記載在后世流傳,杜康便成了很能夠留心周圍的小事,并能及時啟動創作靈感之發明家了。
二:儀狄釀酒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似乎儀狄乃制酒之始祖。這是否事實,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這里并無時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講他們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工而成的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產于江浙一帶。如今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兒。醪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于酒。秫,高梁的別稱。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如果硬要將儀狄或杜康確定為酒的創始人的話,只能說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則是高梁酒創始人
一種說法叫“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始之流傳于后世的。能進行這種總結推廣工作的,當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書中認定儀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員,這恐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有書載儀狄作酒之后,禹曾經“絕旨酒而疏儀狄”,也證明儀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員。
儀狄是什么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的記載要一致些,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他到底是從事什么職務人呢?是司酒造業的工匠,還是夏禹手下的臣屬?他生于何地、葬于何處?都沒有確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樣發明釀酒的呢?《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一段記載,較之其他古籍中關于杜康造酒的記載業,就算詳細的了。根據這段記載,情況大體是這樣的:夏禹的女人,令儀狄去監造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做出來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獻給夏禹品嘗。夏禹喝了之后,覺得的確很美好。
魏武帝樂府:"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竇蘋考據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認為"杜氏本出于劉,累在商為豕韋氏,武王封之于杜,傳至杜伯,為宣王所誅,子孫奔晉,遂有杜氏者,士會和言其后也。"杜姓到杜康的時候,已經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堯酒千鐘"之說了。如果說酒是杜康或儀狄所創,那么堯喝的是什么人創造的酒呢?所以,郭沫若說,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這種說法似乎更可信。
上一篇:細數國內外經典的葡萄酒廣告語
下一篇:法國紅酒文化與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