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砸酒是我國少數民族十分喜歡的自釀酒,彝族,藏族,羌族人民釀造的比較多,現在已經成為藏羌文化的代表了,流行地域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及等。羌族咂酒具有豐富的表現形態、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說到少數民族酒文化不得不說一下砸酒。
一:咂酒歷史淵源
在唐代已經形成,盛行于土司時期,至今在民間仍有遺存。一些有關咂酒的詩文和民間傳說,為我們研究咂酒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早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赴忠州任刺史路過三峽時就作了一首描寫咂酒宴會場面的詩,題為《巴氏春宴》:“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風。蠻歌聲坎坎,巴女舞蹲蹲。薰草鋪坐席,藤枝注酒樽。這說明咂酒最遲在唐代即已形成,是古代巴人飲酒習俗的一種遺風,還可追溯更遠。
二:咂酒的制作方法
它以高粱、玉米、蕎子等雜糧為原料,配制一桶用糧食10至15公斤或25公斤。制作方法是,將原料粗磨后加水蒸熟,然后倒出晾于簸箕內,待溫度適當時拌以蕎殼,并加酒曲攪拌,在簸箕內封閉發酵,經過30幾個小時后放入木桶或壇子內,再用泥土將口封死放置起來。泡水酒釀成需飲用時,把封泥去掉,加水至溢至桶口為止,否則酒味太濃。過兩小時后,用竹管或麻稈插入桶底用嘴吸飲,也可從木桶底部的小孔將酒放出。這是逢年過節、舉行婚禮和招待貴賓的上品。泡水酒醉而不烈,甘美爽口,男女老少皆可飲用。
三:咂酒的特點
咂酒是糧食酒,酒含于糧食酒料之中,須加水稀釋后方可飲用。喝咂酒不能只顧喝,而要邊喝邊摻開水,加水的目的就是通過開水的溫度使谷物顆粒內的酒精成分充分浸出。倒進去的水浮在上面,經過浸泡后的酒沉壇底,而酒竿是直插壇底的,喝咂酒時千萬記住,莫把酒竿抽出放在酒壇頸部處喝,小心燙傷你的舌頭。咂酒是逐漸從酒壇內酒糟的上部往底部喝的,所以咂酒味美香醇、富含營養,比白酒溫和,微酸有解渴止饑、除乏驅寒、去暑消食的功能。
四:咂酒的飲用禮儀
先向壇中注入開水或清水,再用細竹管吸飲。親朋貴客來后,大家輪流吸飲,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食酒渣,俗稱“連渣帶水,一醉二飽”,飲咂酒時要唱酒歌,唱時,賓主并排而坐,輪流對唱,同時鼓樂齊鳴,熱鬧非凡,咂酒也是年節“推桿”比賽優勝者的獎品,“推桿”比賽時,用一根長約3米、小碗口粗的木桿,一人緊攥一端,夾騎于上,作為防守,另一人緊攥另一端,使勁推進作為攻,兩人勢均力敵時木桿保持平衡,力氣大小不一時,進者將木桿推過一定的界線為勝,反之為敗,五局三勝。勝者,將由姑娘們敬上甜美的咂酒,客人在飲咂酒時,一定要喝到壇中露出青稞、大麥為止,否則會使主人不高興,因此,一些酒量小的賓客往往喝得酩酊大醉。
咂酒作為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應該得到進一步的挖掘、保護、弘揚和創新,有咂酒文化的加入,中華民族的酒文化會更加的豐富。
上一篇:中國酒文化之揭秘新疆酒文化
下一篇:中國白酒文化認知之中國古代酒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