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有“酒圣”之雅號,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少年就開始飲酒并伴其一生。他這個人蠻講悠閑,由于家貧買不起酒,常受朋友邀請共飲,每一次必大醉,然后回他那個破房子寫書。他家旁邊有五棵柳樹,就自喻為五柳先生。
后來當上江州祭酒、彭澤令等小官職,這要說是陶潛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職。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為什么呢?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說:“我常常酒醉,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于是,將二頃五十畝種糯米,五十畝種大米。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當天就辭去了官職,并寫下一篇《歸去來辭》,表現了他辭官歸隱的真實思想。后來又在《歸園田居》詩里,歸隱思想表露更明白。他說自己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幾次出仕,但深受羈縛,所以這次要堅決脫離官場,歸隱田園,就像籠中鳥飛回大自然一樣,感到無比自由和愉快。家鄉的草屋、田地、樹木、炊煙,乃至雞鳴犬吠,都是那么的親切可愛。
陶淵明隱居田園,一生過著孤寂的生活,不常和賓客往來。可是一看見酒,他的眼鏡就會發亮,縱然他不認識酒主,也湊過去共飲。有時他做主宴請客人,若于席間先醉,便向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愛酒之情,盡注切切詩意之中,《飲酒》詩20首,都是酒后所作。他在詩序里說,自己閑居在家,缺少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酒醒之后,就題詩自娛,所作詩文,幾乎篇篇有酒,被唐代詩人白居易評作“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被北宋詞人歐陽修評為“愛酒又愛閑”。現存《陶淵明集》詩文142篇之中,有關飲酒詩文有56篇,其中《飲酒二十首》、《止酒》、《述酒》、《連雨獨飲》等,被傳為詠酒名篇。當然他寫這些只是單純為了娛樂歡笑而已。他有時一人獨飲,更多的是和鄉親父老對飲,從中取得某些安慰和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飲酒中,可抒發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愿。
有關陶淵明好酒的軼聞趣事很多。相傳九江境內有陶淵明所埋藏的酒。一日,有農夫鑿石到底,發現一只石盒,石盒內有個銅器,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盛滿酒。壺旁邊刻有16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春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隨即倒在地上。結果酒香滿地,經久不散。
還有一個關于葛巾漉酒的故事,每當酒發酵成熟時,陶潛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液,用完再戴在頭上。在蘇軾的《謝陳秀常惠一揞巾》中,有“夫子胸中萬斛寬,此巾何事小團團,半升僅漉酒淵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寬”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