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翻譯家梁實秋先生不僅以美文著稱,而且以美食擅長。他的《雅舍小品》中不乏涉及飲食的高論妙語,其中《飲酒》一文不啻評酒佳作。
他一開篇就盛贊佳釀的巨大魅力:“酒實在是妙。幾杯落肚之后就會覺得飄飄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會綻出笑臉;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會議論風生。再灌下幾杯之后,所有的苦悶煩惱全都忘了,酒酣耳熱,只覺得意氣飛揚,不可一世。”接著,他筆鋒一轉,客觀公允地論及酗酒之害:“若不及時制止,可就難免玉山頹欹,剔吐縱橫,甚至撒瘋罵座,以及種種的酒失酒過全部地呈現出來。”
梁先生此論,乃是經驗之談。他確有多次酒后失態的深切感受。他第一次醉酒是在6歲那年。一次,他隨父親上北京致美齋飯館。連灌下幾杯花雕,不覺酩酊,還一個勁兒索酒喝,父親不許,小實秋站在凳子上舀起一大勺湯潑將過去,濺了父親一身,他本人隨即暈了過去。在青島教書時,他常與朋友三日一小飲,五日一大宴,劃拳行令,一壇花雕,一夕而罄。他與其他六名酒徒加上一名女史,號稱“酒中八仙”。他們結伙遠征,近則濟南,遠則南京、北京,狂言“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貌似豪氣干云,其實作踐身體。幸得好友胡適之相勸,梁才得以逃離酒的旋渦。后來回首往事,梁先生慨然懺悔:“當年酗酒,哪里算得是勇,簡直是狂。”
經過長期體驗,梁先生深知飲酒的精髓。他指出:“《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
上一篇:勸酒與逼酒 歷史久遠的文化現象
下一篇:淡色濃啤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