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相遇,是為“重”,這是自然光陰的詩意碰撞;在儒家的陰陽觀中,六為陰,九便是陽,深含著哲學文化的辯證思考。自然與哲學交合,詩意與思考對接,在千年流傳下來的登高、飲酒、賞菊、吟詩等習俗的承載下,這個從戰國開始形成到唐代正式被官方認可的名為“重陽”的節日,便有了深廣博大的內涵,充滿了浪漫詩意的味道。
與其他中國傳統節日都有一個單純的主題不同,重陽節的意象標志是多元的。元宵節的標志是花燈元宵,充滿了喜慶的味道;清明的主題是懷念,掃墓踏青都是其具體的形式;端午的粽子、龍舟等等都以屈原為基點生發出來;中秋更是與明月須臾不可分割。唯有重陽,它的含義雖然不那么具體卻是博大而豐富的。
金秋九月,云淡天高,風清氣爽,正是走向自然,登高望遠的好時節。于是重陽的習俗之一便是登高。
金秋時節,草木初黃,菊花綻放,山野爛漫,香飄四溢,如此美景怎能辜負?于是賞菊成了重陽的另一個主題。
如此,便約三五知己,簪一朵美麗的菊花,登高遠望,紅塵糾葛遠去,山河盡收眼底,如何不讓人感慨萬千。興之所至,自然離不了飲酒賦詩,放歌天地。這是何等浪漫瀟灑的意境,何等恢弘豁朗的情懷。
于是無數名篇佳句迭出,一首首別具風格的重陽詩被寫進中國文學史,讓重陽更多了一層內涵與主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樸素真摯的語言,思念彌漫的溫情,這是王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親情思念為主題,千載之間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與王維同時代的大詩人孟浩然也有重陽的精彩詩章。在《秋登蘭山寄張五》中寫道:“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天、樹、江、月,美景之下,自當載酒賦詩,共醉重陽。
同樣登高望遠,同樣是氣勢非凡,開闊壯觀。杜甫筆下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滿懷一種難言的悲涼;而到了李白的眼中,便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浩蕩奔騰。
面對燦爛恣意的菊花,絕代女詞人李清照情不自禁生出“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感懷;而曠世偉人毛澤東則盡情釋放出胸中無限的豪邁:“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只因登高飲酒賞菊賦詩密不可分,成就了中華民族千載重陽不可或缺的多元主題。
近年來,重陽的主題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因為九九重陽有“九九”的諧音,暗喻著天長地久的含義,于是又被定為“老年節”,更多了一層豐富的民俗意蘊。
重陽,這是一個詩酒黃花共醉,登高尊老同行的節日。既有詩意的浪漫,也有望遠的恢弘;既盡展菊花的美麗,又廣俱親情的濃郁。
上一篇:飲用葡萄酒時在酒杯里"醒酒"
下一篇:法國葡萄酒文化充滿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