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賓釀酒歷史源遠流長。釀酒作坊(亦稱釀酒糟坊)最早出現于明代初期。當時最有名的是宜賓城北門順河街的“溫德豐”和“德盛福”。這兩家糟坊都設在城內,鋪面當街,坊內分“前店”和“后廠”兩部分,“前店”賣酒,“后廠”釀酒。這類糟坊是產銷合一的經濟實體。清同治2年(1863),又形成“利川永(即溫德豐)、“長發升”、“張萬和”、“德盛福”四家糟房,購置和保存了明初以來的12口酒窖。1964年10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派專家對五糧液酒廠“利川永”、“長發升”老窖實地勘察鑒定,認定系明初建筑物和遺物,為全國現存最早、最完整、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發酵窖池之一。
現存“利川永”三口明代地穴式曲酒發酵窖,分布在宜賓市長春街70號“順字組”工場、原“利川永”糟坊舊址。現有窖27口,按西南東北走向分左、中、右三行排列,有三口酒窖為明代酒窖,窖號為21、22、23。據查,此三窖原為“利川永”的前身創自明初的“溫德豐”糟坊,其原型呈斗形,是全國現存最老的窖池之一。
“長發升”現存二口明代地穴式曲酒發酵窖,分布在宜賓市古樓街原“長發升”糟坊舊址。現有窖池30口,分左右兩區,按東南西北走向排列。其左區右列第一口“菜刀把”及右區左列第一口“板手窖”為明代酒窖,該工場建筑物上的木刻纏枝花、雀替上的木刻鳳凰牡丹圖等,均有典型的明代風格,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宜賓五糧液酒廠現存的明初酒窖,是宜賓酒文化和精湛釀酒技術的結晶,它對于探索中國名酒五糧液的形成、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于研究宜賓釀酒史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長寧縣飛泉鄉七個洞東漢巖墓內壁刻有一幅“夫妻餞行圖”。圖中站著一位文人裝束的人,身后站著一位身背琴劍的書僮,表明文人將要出門;他的對面站著他端莊的妻子,妻子舉杯為丈夫餞行,表明宜賓人已懂得“酒以成禮”的習俗。
宜賓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是研究宜賓酒文化史的寶貴文物資料,展現了以酒餞行,以酒宴客,以酒觀百戲等酒文化場面,繪畫、雕刻藝術與釀酒生產融合、編織出宜賓酒文化史上瑰麗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