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于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中 有如下一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 一 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 高。漢代名醫(y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 "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 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 "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后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guān)飲 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夏月 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飽食,發(fā)寒冷"。 這些實 用知識對于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xué)家陶弘景, 總結(jié)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jīng) 驗,在《本草集經(jīng)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的常規(guī):"凡漬藥酒,皆須細切, 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shù),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 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 浸漬明間 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 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 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 技術(shù)水平。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shù)》中的一例"胡椒酒", 該法 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當(dāng)做 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于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后來的藥酒配 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于內(nèi)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 就是用酒 沖服。華佗發(fā)現(xiàn)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fā),從而研制出"麻沸散"。
上一篇:紅酒文化歷史
下一篇:馬德拉酒的產(chǎn)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