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井廠區有兩口“古井”,一是北魏時期的古井,源于前面提到的南北朝時期北魏將軍獨孤信,一是地下宋井。關于地下宋井,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原減店集的百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除了那口北魏古井以外,還有一口古井,那口古井上面蓋著紅石板;紅石板不能打開,打開以后會紅透半邊天。時光流逝,到了一九八七年,一個秋天的早晨,古井酒廠辦公室怯生生地來了一個農民打扮的中年漢子,問其來意,他言其祖母是原減店集人,死前為了孫子,講了一個她們家族的秘密,就是那口古井的具體方位。來人在香煙盒上畫了一張圖,觀其方位大約在廠大門東南五六十米左右。
中年漢子的目的,是找到井后能在古井酒廠上班。當時的廠領導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為其準備了一些工具。當時的廠門口東南五十米的地方是廠幼兒園,他打了幾個探洞沒有發現井口,再往前延伸卻不行了,因為有民房不讓打。中年漢子有點失望,廠領導安慰他,請他吃了飯,買了車票,送兩瓶古井酒,他就回去了。這件事也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一九九二年十月,古井文體館興建。文體館的位置就在原來廠幼兒園的旁邊,把民房收回后建設的。文體館需要打較深的地基,在挖掘機打到距地面近五米處打到了石頭,挖不下去了。一看,是一個磚砌的井,井上面蓋著的石板已被挖掘機斷成三塊了。上報情況后,領導讓立即停工,請來文物部門對井進行鑒定。通過出土的磚、瓷片、碗等作出斷代,為宋時井,距今約有九百到一千年。當時就修改了施工圖紙,對其進行保護。文體館建成后,在其旁邊建了一個亭子,亭下建一個地下室,有通道通于地面,這就是地下宋井的來歷。
宋井為何會在地下呢?據考證,以前古井鎮屬于黃泛區,黃河故道就在離古井鎮不到四十公里的商丘。史料記載,南宋嘉熙四年即公元1240年,黃河發了一次特大洪水,“奪淮入海”,可能當時的人們為了躲避水災,在臨走前用了當時農村用的石磨或碾盤之類的石板蓋在井口上。后來井口再沒有打開過,千年后才重見天日。黃河在元明清時也多次泛濫,淤積造成了地面的抬升,使得井體日趨下沉,終于形成了地下井。
宋井的水質,經鑒定同北魏古井一樣,也是偏堿性的水,富含鍶、碘、鉀等對人體有益的各種礦物質,非常適宜飲用和釀酒。貴賓來這口宋井參觀時都贊不絕口,如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喝完后直夸“革命的神水”。
依據原先宋井的傳說,當時的發掘現場并沒有產生紅透半邊天的靈異現象,但古井的產品確實是自此以后步步攀升,紅透了大江南北。
距今1400多年的北魏古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在獨孤將軍投武器之前,這是一口枯井,即使有水也是苦澀難飲,獨孤將軍將長戟一扎入井底,井泉上涌,又將金锏一扔,井水改變了水質,變得清澈甘洌。當然這是美麗的傳說。這口井有四絕:一是千年古井,歷史悠久;二是水質甘洌,屬優質礦泉水;三是有史以來就沒有干涸過;四是井上有啟功、沈鵬、趙樸初、溥杰四大名人題寫的井亭名。故而該井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第一井”、“華夏第一井”、“天下名井”。
古井亭的明柱上,題著啟功先生的對聯“佳釀千年傳魏井濃香萬里發湯都”。亭子正中間,是沈鵬先生書寫的《古井亭記》碑:“古有禹時儀狄造酒之說,足見酒在我國源遠流長。故《尚書》有《酒誥》之篇,《大雅》有《既醉》之章。而見于曹集之孟德奏上《九醞酒法》,則為吾亳造酒歷史悠久之明證。古井之名著于史籍,《亳州志》云: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高歡遣樊子鵠攻魏將元樹于譙,樹將獨孤將軍敗死,死前將金锏長戟棄于此井,故井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年前。井泉甘洌,積年不涸,以之為酒,則清如水晶,味似幽蘭。
明清之際,列為貢品。故有貢酒之說。后因屢遭兵燹,堙沒者百有余年。解放后,舉國升平,百廢俱興,公元一九五九年經大力勘察,此井得重見天日。而今古井貢酒香飄四海,譽滿五洲,酒因井而得名,井亦因酒而益彰。古井亭始建于解放前夕,今重建斯亭,增其舊制,登臨攬勝,把酒憑欄,必能發吊古之幽情,添銜杯之雅趣。爰為之記,俾后人知斯井之淵源,而倍加珍愛,愛井及亭,庶斯亭之不朽”。
圍繞著古井和古井亭的,是古井園。園中是一棵百年老槐樹。俗話說“有湖必有柳,有井必有槐”。冥冥之中,槐和井有著某種內在的淵源。這棵古槐正是千年古井的陪伴者和守護神。古槐、古井,藍天、白云,正是這四個元素組成了“古井貢”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