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參是兩漢著名的賢相,在隨劉邦南征北戰中屢立戰功,功勛卓著。漢初被封為平陽侯,蕭何死后,調往朝中為丞相,主管國政。
曹參嗜酒成性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白天飲酒,夜晚飲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看見他日日飲酒,不理政事,很為焦慮,都想來勸說他。
可是這些人一來,曹參就擺開酒席,請他們喝酒,一直喝到酒醉離去為止,他們沒有機會向曹參勸說。
曹參的后園緊靠官吏的宿舍,住在宿舍里的官吏們整日飲酒,并伴以歌唱和叫喊,鬧得不亦樂乎。曹參的隨從官對此十分惱火,卻又無可奈何。有一次,隨從官請曹參到后園游玩,好讓他聽到官吏們的醉歌,并加以處置。可是曹參聽了,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叫部下也擺開宴席痛飲歌呼,和官吏們相應和。
曹參終日酒醉,不理朝政的行為使惠帝也大為不滿。
一天,惠帝對曹參的兒子說:“你私下問問你的父親:‘高帝剛剛去世,我又很年輕,他作為相同,整天飲酒,如何能憂慮國家大事呢?’”哪知曹參聽了兒子的話,一怒之下,打了兒子二百大板,并且說:“趕快進宮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不是你應當說的。”事后惠帝責備曹參:“你為什么要打你兒子?那是我讓他勸說你的。”曹參慌忙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考慮一下,關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嗎?”惠帝說:“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參又說:“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蕭何嗎?”惠帝說:“你好像不及他。”曹參說:“講得好,高帝和蕭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確的法令,只要我們遵循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這不是很好嗎?”惠帝說:“說得對。”后來文學家楊雄說:蕭也規,曹也隨。“蕭規曹隨”的成語就是從這個典故中來的。
司馬遷在《曹相國世家》一文的最后評語是:相國曹參的戰功之所以如此之厚,是因為他和淮陰侯韓信在一起。韓信死后,封賞列侯的只有曹參。曹參擔任相國,主張清靜無為,這合乎道家的學說。百姓脫離了秦朝的酷政以后,很想能休養生息,曹參的主張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稱贊他。
由此可見,曹參自己飲酒,也讓別人飲酒,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清靜無為”的主張,讓老百姓過一段太平日子,這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