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八仙指唐代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杜甫也曾經著有《飲中八仙歌》,略述了八仙的酒事。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此人白號“四明狂客”,詩人,又擅長書法,常醉后狂書。他與李白相見恨晚,兩人常常開懷暢飲,一醉方休。他官至秘書監,晚年放誕,每醉后便動筆書寫。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皇帝宗室,為李憲之子,封汝陽王。此人不但能喝酒而且善釀酒,自言以酒三斗壯膽。由于這個原因,他自封為“釀王兼曲部尚書”。“汝陽三斗始朝天”說的就是以三斗酒壯膽見皇帝之事。而“道逢麴車口流涎”則說明李進這位管理酒麴釀造的“曲部尚書”確實是釀酒的高手,就連遇到拉酒的車也要饞得流口水。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唐宗室大臣,貴為宰相(左相)。他十分好客,飲酒至斗余不亂。杜甫的詩正說明了他的海量。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唐代名十,據說不僅善飲酒而且有風度,曾與李白夜泛采石,作詩飲酒。他在舟中飲酒,身著白錦袍,顧瞻笑傲,旁若無人,有如玉樹臨風。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唐代名人,以文章名于世,喜飲酒,又好談禪,早年學習佛事,曾得繡佛像一幅,視為珍寶。蘇晉、崔宗之的事跡,史書記載不詳,他們獲得酒仙之名的酒事無考。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八仙中嗜酒最為著名的當然還是李白。李白在42歲時由人推薦到了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命他供奉翰林。有一次李白與酒友醉倒。市中,恰巧皇上心有所感,詔李白作樂章,李白援筆即成,婉麗精切,皇上大加贊賞。李白有時還醉倒在御宴上,還曾乘醉讓宦臣高力士為他脫靴。這高力士可不是等閑之輩,極受玄宗和貴妃楊玉環的寵信。受到李白的人格污辱,他心里極不痛快,于是就慫恿楊貴妃到玄宗面前進讒言,說李白多么無禮。李白因此漸被疏遠,他知道自己不會被重用,于是懇求辭官,開始了浮游四方的人生旅程。
李白愛酒,寫下許許多多的酒詩,寄托自己的情懷。詩中有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月下獨酌》便是佳作之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人月下獨酌,那種心情,那種感覺,那樣的無可奈何,我們在詩中完全可以品味得到。即便是不善飲酒的人,也該可以從這詩中約略體味到李白所說的酒中趣。還有那一曲千古絕唱《將進酒》,評論家們認為宣揚了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它實際上卻是詩人心靈深處回蕩的一曲痛苦悲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飲三百杯”“同銷萬古愁”,李白將自己的愁悶痛楚全都消釋在美酒中。傳說李白最終因酒而死,那是在他大醉之后,下到采石磯大江中捉月,結果被江水吞沒了生命。他愛酒,也愛月,也死于美酒和明月。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唐代大書法家,官至金吾長史,他精通書道,以草書最知名。每大醉之后,呼叫狂走一氣,然后才下筆,或以頭發濡墨而書,“逸勢奇狀,連綿回繞”,醒后自視所書,以為神來之筆,不可復得,世呼為“張顛”。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唐玄宗時人,生平不詳。據說他善飲,但口吃,講話很不利落,但醉后卻話語卓然如流,高談闊論,這使大家都感到驚奇。
八仙們個個嗜酒且放蕩不羈,將中國的酒文化精髓發揮到了極致。可像酒八仙這樣的飲酒方式和某些生活態度,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們的豪狂行為與嗜酒方式都產生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并與他們的個人際遇與處境有關,所以才會有那種“日興費萬錢”的奢華、“長鯨吸百川”的狂飲之舉及酒后目空一切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