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德,具體指的是飲酒的道德規范和酒后應該有的風度。合度者有德,失態者無德,惡趣者更是無德。酒德這兩個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一定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意思是只有在祭祀祖先和天地山川的時候,才能夠飲酒);“無彝酒”(意思是不要經常飲酒,平常要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執群飲”(意思是禁止人們聚眾飲酒);“禁沉湎”(意思是禁止人們飲酒過度)。所以說,儒家并不反對飲酒,他們認為用酒來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這些都是一種可以贊揚的德行。
總的來說,我國的傳統主張讓酒回歸到文化的本位,講求以下的酒德:
1.量力而飲。具體來說,就是飲酒不在多少,貴在適量。喝酒的人要對自己的飲酒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量,不要作力不從心之飲。而且,過量飲酒或者是嗜酒成癖,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過量飲酒,一來對身體有害,二來有傷大雅。嗜酒的人或是賭酒爭勝,或是故作豪飲,或借酒澆愁,這都是非常愚昧的表現,是懦夫的行徑。
2.節制有度。就是說,飲酒時要懂得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最多不得超過八分,這樣才能做到飲酒而不亂。縱觀中外歷史,喝酒沒有節制的人很難長壽,而且因喝酒而誤事的例子更是不少。
3.飲酒不能強勸。酒桌上經常會遇到勉強別人喝酒的人,人家表示不能喝了,他還是胡攪蠻纏,步步進逼,層層加碼,非把客人灌醉才高興。而且,這些人通常都振振有詞,嘴里都有一番大道理,讓客人難以推辭。他們完全是把沉溺當豪爽,把邪惡當有趣,這樣的人是很可惡的。其實,人們的酒量各異,有的能喝,有的不能喝,這是很自然的事。強勸人飲酒不僅會破壞酒桌上的氣氛,而且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后果。
因此,主人在款待客人時,既要做到熱情誠懇,又要做到熱鬧理智。千萬不要強人所難,執意勸飲。
上一篇:酒禮與酒德
下一篇:酒禮儀——聚會你可能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