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1525—15 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人。萬歷元年(1573)神宗即位,為內閣首輔,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中國歷史上與王安石一樣齊名的改革家。
張居正聰穎過人,少年時就孜孜好學,心懷大志。待張居正考中進士進入內閣之后,更是潛心學習,為未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作準備。
張居正為人果敢,自信豪放,又心機深邃。他才思敏捷,遇事當機立斷,雖然看似匆促,但每一出語,都有如深思熟慮,很得要領,所以大家都非常敬畏他。
高拱代替嚴嵩作首輔進入內閣后,非常傲慢自負,在內閣唯我獨尊,從不聽取閣僚的意見。高拱與張居正本為比較相契的師友,但高拱獨掌大權之后,根本不把年輕的張居正放在眼里。張居正本以為他可以借助高拱而一展抱負,推行變革?筛吖暗乃枷胍蜓J,不肯采納張居正的變革建議。張居正雖因此對高拱不滿,卻不露聲色,對高拱依然十分恭敬。司禮秉筆太監馮保,深得兩宮太后和皇帝的寵愛,他與高拱之間早有矛盾,張居正就利用兩個人的矛盾,使朝廷剝奪了高拱的權利,自己得以很快出任內閣首輔。
湖北荊州張居正故居南大門
張居正為了取得皇上的信任,為自己的下一步改革開路,決定每十天的經筵由自己來主講。明朝為了培養帝王治理國家,掌握各種典籍知識,有個“經筵”的制度,“經”是由翰林學士或有學問的大臣給皇帝講解經書,“筵”是講經之后皇帝宴請參加的官員。張居正看皇帝年歲小,企圖通過講經來影響皇帝的思想,從而為未來的施政贏得最重要的支持。按制度,經筵日是每月2日、12日、2 2日,講經時高級官員都出席作陪。張居正每次講經都作好充分的準備,對于興利除弊對國家的興亡的作用,人君應該具備的胸襟,社會治理中有關民生的原則等內容進行了生動的講說。同時還有目的的講解《貞觀政要》,他用唐太宗的故事來鼓勵年少的皇帝,希望他能夠做一個像李世民那樣開明的皇帝,讓國家更加富強。
張居正通過經筵影響皇帝的目的達到了,年少的皇帝開始對“經筵”產生濃厚的興趣,十天一次的講解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要張居正“日講”,甚至“午講”,有時皇帝還會與張居正促膝談心,十分認真恭敬,和他的感情也變得非常親近。張居正用自己的政治主張潛移默化地影響皇帝,皇帝接受了張居正的思想,并開始信任和倚重張居正。有了皇帝的支持,張居正身為首輔,大權在握,有了施展抱負,進行變革,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機會。從萬歷初年起,張居正開始一步一步地實行了他的改革。
張居正裁汰冗官提高行政力,清查土地和漏稅的田產,改革賦稅,實行“一條鞭法”。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給社會和百姓帶來了益處,也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張居正改革的成功,可以說與他能夠巧妙利用經筵是有重要關系的。
張居正祠堂
張居正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