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722~789),字長源,陜西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曾歷仕過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他在德宗時官至宰相,死后追封鄴縣侯,是南岳第一個獲得欽賜的隱士。肅宗曾為表記他的功績,在南岳煙霞峰下兜率寺側為他建房,名之為“端居室”,后人也稱之為“鄴侯書院”,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所書院。李泌存此過了12年修養身心、縱情山水、飲酒自適的生活。
據《鄴侯外傳》記載,李泌在游歷衡山、嵩山時,“遇神仙桓真人、羨門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車幢節,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將曙乃去,仍授以長生、羽化、服餌之道,且戒之日:‘太上有命,以國祚中衰,朝廷多難,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靈,然后可登真脫屣耳。’”這段記載有如神話故事,應該是后人的附會,但也說明李泌曾有過進山修道的經歷。黃老強調清修無為,據說李泌就長期絕粒食氣,并有很多修行的功效。
李泌不僅憑養生方法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鄴侯外傳》還記有“泌又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祈年谷,至今行之。”
燒梨聯句
賜梨李泌與諸王聯句:“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潁王)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不食千鐘粟,唯餐兩顆梨。(益王)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李亨)”
衡山鄴侯書院
李泌曾四次被排擠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受到皇帝的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這主要得益于他的黃老無為的處世方法和豁達的心態。李泌還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儒家政治追求,“行”則用自己的智慧去建功立業,“藏”則修身養性盡力完善自己,娛樂自己,讓自己過得十分充實,心情平靜。
在當上宰相而進入權力中心之后,李泌為避猜忌,時刻以世外神仙自居。《唐國史補》卷上記載:“李相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日:‘令家人速灑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有人遺美酒一植,會有客至,乃日:‘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傾之未畢,閽者云:‘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還之,略無怍色。”可見政治并不是官高位顯,而是官高位險,使人不得不時時刻刻以各種方式來表明心跡,躲避政治上敵手的陷害和皇帝可能產生的猜忌。曾幫助唐肅宗平定叛亂,對社會政治經濟多有貢獻的李泌,也要時時處處戰戰兢兢。《鄴侯外傳》曾記載他與唐肅宗的這樣一個故事:“(李泌)曰:‘若臣之所愿,則特與他人異。’肅宗曰:‘何也?’泌曰:‘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為陛下幃幄運籌,收京師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李泌說自己是“絕粒無家”的世外人,對名利沒有興趣,肅宗聽了這番話以后,對他非常放心,并且不久就滿足了李泌枕天子膝睡一覺的愿望。
《資治通鑒》還記載,李泌為表明無意功名的心跡,早就與肅宗有約:“俟平京師,則去還山。”所以在收復京師之后,李泌就不顧肅宗的挽留,堅決到南岳當道士去了。
如果有清明的政治,以李泌的才能當會作出更多有益國家的貢獻。
鄴侯藏書
鄴候李泌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