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字平仲,又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相國,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他內輔國政,屢諫齊君;對外既堅持原則性又富有靈活性,出使他國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并將其比為著名的賢相管仲:“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晏嬰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余年。“仁”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他堅持“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后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
齊景公時,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都勇武過人,三人結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杰”。他們三人挾功恃勇,甚至內結黨羽,逐漸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晏子為此深感憂慮。齊景公宴請魯昭公的酒宴上,晏子巧妙利用兩個桃,挑起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之間的矛盾,最后三人先后自殺。晏嬰就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齊國的隱患。
二桃殺三士壁畫
“二桃殺三士”故事取材于《晏子春秋》,壁畫原有八人,在此選侍衛者。其神情肅然恭卑,筆法簡練豪放,傳神生動,可見西漢壁畫杰作之神韻。
當此時,諸侯之間戰亂不息,晉國謀劃要攻打齊國。為了刺探齊國的國情,晉國派大夫范昭去出使齊國。齊景公擺下盛宴來款待范昭。酒宴上,賓主相歡,正值酒酣耳熱之時,范昭借機向齊景公請求說:“請大王再給我一杯酒喝吧!”齊景公馬上就吩咐侍臣用自己的酒杯倒酒給客人飲用。范昭接過酒也毫不推辭,舉杯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冷眼旁觀,把這一切都看在眼中,于是厲聲命令侍臣扔掉這個酒杯,另換了一個新酒杯。依照當時飲酒的禮節,君臣都應該各自使用個人的酒杯,不能僭越,否則就是對國君的不敬。范昭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試探齊國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聰明的晏嬰給識破了。
范昭回國后,向晉平公報告,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因而晉平公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鬃訛榇朔Q贊晏嬰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
齊景公是一個好色嗜酒的人,為此晏了沒少對他進行勸諫。一次,齊景公抱著美女一連飲酒七天七夜沒有停息。大臣弦章冒死進諫,并且說如果不能停止,就請齊景公把他殺了。齊景公也不是特別昏庸無道,他也知道自己的所為有些過分,卻又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晏嬰很聰明地告訴齊景公:“弦章有幸遇到了明君!如果他碰到桀紂那樣的昏君,早就被處死了。”齊景公一聽便很高興地停止了飲酒。
齊景公興師動眾,為自己享樂破土興建亭臺。當時正值秋收農忙季節,百姓內心怨苦。在齊景公為亭臺的開工舉辦大型飲宴時,待酒宴進行一段時間,晏嬰即席起舞。他淚流滿面,自舞自唱道:
歲已暮矣,而禾不獲,忽忽矣若之何?歲已寒矣,而役不罷,惙惙矣如之何?”
齊景公見此情景,也深感自己的荒唐,就把亭臺的工程停了。
晏嬰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多次巧妙地運用酒來諷諭,收到了很好的勸諫效果,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功業。
《晏子春秋》書影
晏嬰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