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音樂都有放縱性情的功能,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音樂史上,都不乏酒的影子。在春秋以前的這段時期,飲酒主要集中在上層社會,而且等級森嚴。帝王飲酒一般都要奏樂才合乎禮儀,在莊重的儀式上不僅要有酒,還要有音樂。《中庸》有:“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在每年幾次的祭祀活動上,不僅要有嚴格的酹酒儀式,還必須要演奏合乎禮儀的音樂。在普通飲宴上,也要有音樂以祝雅興。當時的歌曲根據(jù)來源和流傳的階段,主要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民間流傳的通俗民歌,雅是貴族和士大夫以及文人根據(jù)民歌改編的文辭典雅的歌曲,頌是周人祭祀神靈祖先的以贊頌為主的樂歌。風、雅歌曲在宮廷及士大夫宴樂時演唱,一般以瑟或琴伴奏,故有“弦歌”的稱謂。頌也用瑟伴奏,但也有加琴或者搏拊的。孔子所編的《詩經(jīng)》一書,保存了在他之前社會流傳的詩歌305首。這305首歌曲中,不少于酒有關(guān)、即《鹿鳴》、《四杜》、《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關(guān)雎》、《葛草》、《卷耳》、《鵲巢》、《采蘩》、《采萍》,他們合起來被稱為《風雅十二詩譜》。這12首風、雅歌曲經(jīng)常被士大夫用于“鄉(xiāng)飲酒禮”。
在戰(zhàn)國時期,荊軻與高漸離在酒肆飲酒,高漸離擊筑而歌,慷慨悲涼,在當世很有影響。在荊軻刺秦王的易水死別,荊軻把盞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飲酒唱歌,應該是當時很流行的風尚。
東漢 擊鼓說唱俑
進入漢代,劉邦還家,飲酒邊舞邊唱著名的《大風歌》。漢代樂府是中國音樂的一個高峰,樂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樂府是漢代音樂官方專門機構(gòu)的名稱,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1 1 2年的西漢武帝時期,其職能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chuàng)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在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所搜集、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詩歌統(tǒng)稱為“樂府”。劉勰的《文心雕龍》有云:“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漢樂府有許多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民歌,在內(nèi)容上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漢樂府里面所收錄的詩歌,很多就是當時酒宴上的酒歌,如《將進酒》、《置酒》。《將進酒》是樂府鼓吹曲(饒歌的名稱)的一部,歌詞是專門寫飲宴賦詩內(nèi)容,后來被用于激勵士氣與宴賞功臣。
北方的民間音樂叫相和歌,《置酒》是在相和歌大曲的一支曲子。樂府中有“燕射歌辭”,專用于饗宴。在《隴西行》中有“請客北常上,坐客氈氍毹。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卻略再跪拜,然后持一杯。”描寫了主人殷勤待客的情景。
三國時期,曹操的詩都可以歌之詠之。因為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其《短歌行》所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就是飲酒就要唱歌才可以盡興。
魏末晉初的阮籍還曾創(chuàng)作了一首《酒狂》的古琴曲。
在唐代,李白、王維、自居易等詩人的不少詩,都曾被人們在飲酒時為助興所傳唱。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在唐代就曾被廣為傳唱,最后發(fā)展衍化成為著名的<陽關(guān)三疊》古琴曲。在唐代,歌伎已經(jīng)很時興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了送別時歌伎彈琴所引發(fā)的故事。
唐代最著名的《三臺令》、《傾杯樂》都是侑酒所用的專業(yè)曲目。如《三臺》就是唐代最常用的送酒曲。《北里志》記載胡證故事說:“鄙夫請非次改令:‘凡三鐘引滿,一遍《三臺》,酒須盡。”
歌風臺
宋代詞主要是為演唱所寫。宋詞的詞牌很多與酒有關(guān),如:醉蓬萊、醉厭厭(即南歌子)、醉夢迷(即采桑子)、醉泉子、傾杯樂、醉桃源(即阮郎歸)、醉偎香(即朝中措)、醉梅花(即鷓鴣天)、題醉袖(即踏莎行)、醉瓊枝(即定風波)、貂裘換酒(即賀新郎)。在酒宴上,有專門的歌伎唱歌,柳永就是為這些歌伎寫詞的高手。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元曲與古詩和宋詞一樣,也是由最初的歌曲發(fā)展成獨特的文字形式。元曲的曲牌也很多,很多都與酒有關(guān),也有很多與酒宴有關(guān)。唱歌勸酒,紅樓歌女,在清麗婉轉(zhuǎn)的歌聲中飲酒,自然就會酒興高漲。
明朝和清朝,每當朝廷舉辦重大的飲宴,都要演奏專門的音樂。例如清代的宴樂在《律呂正義后編》卷四十五記載有:“皇帝出入奏《中和樂》,臣工行禮奏《丹隆樂》,侑食奏《清樂》, 巡酒奏《慶隆樂舞》。”
現(xiàn)在很多大型酒會上也會有歌曲助興,氣氛歡悅。
上一篇:酒與書畫
下一篇:酒與對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