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
--共話酒德、酒禮、酒風
據有關資料記載,地球上最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可以這樣認為,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在我國民間也有杜康造酒的傳說。有一天,仙人指點他: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會碰到三個人。從他們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里,美酒即成。結果,杜康第二天遇到三個人,分別是秀才、武士和瘋子。
這其實代表了飲酒的三境界,第一階段如同文人,溫文爾雅、謙遜尚禮;第二階段如疆場武士,稱兄道弟、酣戰淋漓;第三階段超量飲酒后儀態全失,不敢說的話說了、不敢做的事做了。
酒德
中國古代的酒道,精髓就是中和二字,主張對酒無嗜飲。酒可以飲,但要飲而不過,飲而不貪;飲似若未飲。絕不可太過,故謂之和。和就是平和諧調,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飲酒要飲到不影響身心,恰到好處;有樂而不誤事,才能被稱之為和。
飲酒的量只要控制到位,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無害的。所以古人把飲酒視為一種養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以酒養身的呢?
首先是勿強飲,即不過量。古人飲酒,遵循溫克。也就是說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三爵不識是古人飲酒必須要遵循的禮儀,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應該很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也就是適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飲。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認為飲酒必佐佳肴。酒進入人體后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酒精時需要各種維生素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容易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飲。混雜飲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酒禮
酒桌上的禮儀很多。要先給長輩斟酒。如果有客人的話,先給客人斟酒再給長輩斟酒。斟酒不宜太滿也不宜太少,最好八分滿。
跟別人碰杯應該是左手放在杯底,右手拿著杯子;端酒杯與別人碰時要低于別人的酒杯,這是一種尊重。
敬酒要注意順序,不要亂敬酒。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賓、陪客敬主賓、主賓回敬、陪客互敬的順序敬酒。
可以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敬酒要有說詞。勸酒要適度。酒桌上不要竊竊私語。拒酒要有禮節,有方法。
酒風
李白曾言: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飲酒之樂盡在其中也。別人稱他為詩仙,他卻自比酒仙。獨酌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群飲時,“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得意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失意時,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更有《將進酒》里千古絕唱:“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相比而言,生于飲酒世家的文學大家蘇東坡卻非常節制。他每天都喝,一天總量卻不超過五杯,總是保持微醺的狀態,可謂深得小酒怡情的真諦。蘇軾的酒歌中,不但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放,更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厚重。同樣是杯中之物,東坡居士所參悟的天地世界,似乎要比青蓮居士醉眼所見的顛倒乾坤更有意味、更富于哲理。
懂酒的人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雖是好酒,但如果后面沒有歷史、沒有故事、沒有幾代飲者和酒徒積淀下來的口碑與傳說,"那這個酒,就缺乏一點真正的味道”。喝酒不是追求喝高了之后短暫的快感,而是喝好了之后的感悟與品味。
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適量飲酒,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