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主流媒體看到“清香汾酒是實實在在種出來的”
10月9日-10日,“走進汾酒第一車間--全國主流媒體原糧基地行”采風活動以“線上+線下”同步方式舉行,人民日報、南方日報、山西日報等全國 70 家媒體走進杏花村汾酒廠和長治沁縣汾酒原糧地,親眼目睹、親身體會、親自感悟汾酒魅力,看到“清香汾酒是實實在在種出來的”。
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在啟動儀式致辭說“汾酒綠色原糧基地是汾酒生產的第一車間,也是汾酒全產業鏈布局的開端。一顆高粱谷粒從田間原生態進廠到一瓶汾酒產品入市,要歷經 36個大環節監控、183個質量控制點檢測,滿足 2182 個既定標準。”
測天下吉壤為我所種,匯天下好糧為我所用。2009年,汾酒在行業內率先提出創建原糧基地,并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規劃,開啟原糧基地布局,目前全國原糧基地已達 110 萬畝,采用“公司+基地+標準化種植”模式確保了原糧質量、品質、價格和供給穩定,為公司高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原糧產能支撐。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在以高標準、嚴要求把控原糧品質基礎上,汾酒又提出以有機、綠色、生態、循環”為理念,進一步構建釀酒生產全產業鏈,展示清香型白酒的頂級匠心品質,確保消費者喝綠色汾酒,更開啟白酒行業綠色健康發展方向引領。
沁州只是汾酒高粱種植基地之一。2009 年開始為把控源頭品質,汾酒集團先后成立了汾酒原糧公司、汾酒集團中國白酒釀酒高粱研究中心,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率領公司多名高層先后考察了內蒙古、山西、河北、甘肅、東北等地,推進基地建設工作。
此后,歷經十年的精心布局,從甘肅山丹軍馬場、永登縣到東北黑土地,從內蒙古吐列毛杜、河北壩上草原到山西沁縣,汾酒都建設了堪稱全國頂尖的高粱種植基地。同時,培育出了汾酒1號、2號、3號、9號等專用高粱種子。
黃土地上的山西沁縣,有悠久高粱種植史,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境內無工業污染,是汾酒流域“黃金地帶”的高粱基地之一,極適合高粱省生長,沁縣具所產高粱具有淀粉含量高、單寧含量適中、出酒率高、耐蒸煮、口感好等特點。
目前,沁縣為汾酒提供原料的高粱地共有 10 萬畝之多,有 6500 多戶農戶參與了種植。每一顆高粱,都匯聚了高粱種植戶、農業科技員、倉庫管理員、沁縣汾酒原糧基地管理人員的心血,優中選優之后,籽粒瓷實、糧品質優、出酒率和成品酒質俱佳的沁縣高粱,每年都送往汾酒生產線,造就獨一無二的清香品質,也為汾酒清香天下”的時代夢想注入了活力。
汾酒高粱種植還在探索更大突破。今年6月 19 日,汾酒集團與神農科技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依托神農現代種業、智慧農業、資本運作等優勢載體平臺。打造高標準、高質量的釀酒高粱種植基地,培育一流的釀酒糧食新品種。
神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鞠振表示,今年以來神農科技集團已經在朔城、山陰、原平、太谷等9個縣(市、區)建設高粱基地15萬畝,預計產量7.5萬噸5年內面積將達到50萬畝。同時,還將與汾酒集團在 2年內合作推廣釀酒高粱新品種100萬畝,為打造“健康汾酒清香世界”提供高品質的原糧保障。
原糧種植是是汾酒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基地模式的開端。近年來,汾酒以“有機、綠色、生態、循環"為理念,以“構建釀酒生產全產業鏈"為目標,以白酒產業為龍頭,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按照前向后向一體化和從田間到餐桌"的發展思路,依托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通過汾酒投資的沁縣肉牛養殖場,把釀酒酒糟和沁縣汾酒高粱種植基地結合起來,推動完善“高粱釀酒--酒糟養牛--牛糞肥料化還田--高粱種植”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經過幾年的運作,汾酒已經形成從種植、釀酒、養殖、秸稈及牛糞肥料化還田的閉環,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產業鏈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了原糧品質和肉牛品質的雙促進、雙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實現碳中和,是汾酒產業鏈延伸的一次有效實踐。
汾酒副總經理常建偉表示,目前汾酒正全力構建“生態循環產業鏈”。原糧基地是產業鏈的基礎環節,通過對源頭到終端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對關鍵環節進行有效掌控,使得產業鏈各個環節相互銜接、上下貫通為汾酒復興十大行動之一的“品質再提升行動計劃”提供基礎支撐。
李秋喜表示,汾酒作為山西省國企改革“樣本”,勢必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緊抓數字化轉型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布局帶來的發展機遇期,為國家崛起、民族復興貢獻力量,扛起新時代的責任擔當。
"我們將堅定中國酒魂,活態為魂’戰略定位,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繼續將汾酒打造成為世界第一文化名酒,開拓創新、大展宏圖,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升汾酒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讓汾酒活態文化生生不息。"李秋喜表示,汾酒堅守著對消費者的初心與諾言,爭做低碳綠色發展的排頭兵。
業內人士認為,全國主流媒體走進汾酒第一車間系列活動,是一場沉浸式體驗,參加者可以親自看到、感知和體驗汾酒的“活態文化”,進而促進達成讓消費者"可觀""可聽""可感”“可觸”“可品”的“五可”品牌體驗。
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10月8日,汾酒集團向山西省紅十字會捐款 3000 萬元,用于山西近日以來的防汛救災、災后重建等工作,竭盡全力幫助山西受災群眾盡快戰勝困難、恢復生產生活。李秋喜表示,汾酒將積極與此次受災的高粱基地種植戶對接,最大限度地幫助其抗災救災,將損失降到最低。
其中,高粱基地主要布局在東北松遼平原、山西汾河流域、內蒙古河套平原等地,大麥基地主要布局在甘肅山丹軍馬場、內蒙古吐列毛杜農場;豌豆基地主要布局在甘肅永登地區、河北張北地區。各基地區域原糧生產情況,由原糧公司進行總體調配,并形成相互補充、相互流動的良性互動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原糧基地幾乎都位于同一緯度帶內(大約為北緯 36 度到 45 度)。除了維持“黃金種植地理帶”,針對同一種糧食,汾酒一般會有一東一西兩個基地,這樣即便一個基地出現異常,也不會影響到汾酒產品的穩定和質量。
原糧基地對汾酒長遠發展有何意義?汾酒原糧基地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安定表示,糧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靠天的產業,糧食質量也可能受到氣候影響產生很大變化。汾酒建設全國原糧基地,從原糧戰略的角度和視野,除最大限度遴選優質原糧外,還避免了災害年糧食的減收和市場糧食質量的良莠不齊。有了自己的全國糧食基地,汾酒的酒質穩定性就有了極大保障。
汾酒前瞻性的綠色原糧基地布局,就有效掌控了原糧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減少了對商品糧的依賴維護了原糧市場的穩定。汾酒在育種和農業規模化管理上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也為國家的種業安全提供了助力。
作為汾酒生產的“第一車間”,汾酒集團以公司化方式開展原糧基地建設,與清香汾酒,綠色汾酒,文化汾酒的經營理念無縫對接,為汾酒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最終實現從源頭對綠色生態汾酒品質的駕馭。
此外,汾酒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基地模式有效延伸了汾酒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原糧也影響了行業發展,以汾酒為代表的高品質白酒,正大踏步朝著綠色健康的方向邁進。
今年6月13日,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藍佛安對汾酒集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品牌價值、市場拓展、原糧種植、產品定位、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對汾酒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提到要加大力度帶動本省原糧種植(汾酒集團應同時為農業龍頭企業)”。
常建偉表示,這一系列決策部署與具體要求,不僅為汾酒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更堅定了汾酒原糧基地建設的信心與決心。汾酒將全力做好綠色原糧基地特色產業文章,推進原糧基地農業機械化,創新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
“品質決定了一個企業能走多遠。”作為清香型白酒龍頭企業,山西汾酒將會根據發展戰略規劃“全產業鏈’建設總體部署,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原糧安全、質量安全、助農增收為核心,通過基地建設,與各合作方形成緊密供應鏈聯盟,通過后向一體化戰略進入上游領域,掌握一定的資源話語權與產品的定價權,給行業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