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六大葡萄酒市場和第四大葡萄生產國。但相關產業經營非常不易。”他指出,相比法國等國家而言,他們將葡萄酒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全部歸屬農業部,實施一條龍管理,保持了產業政策的一貫性與標準的統一性,且數十年如一日以免稅加以扶持。
蔡冠深建議:宜參照外國先進經驗,在農業部設立葡萄酒產業司進行統籌協調。而在未能做到“一龍治水’情況下,應加強對中國葡萄酒產業各環節扶持。包括:農業部落實推進優質苗木的引進與種植;工信部關注專用農機裝備研發引進,提高行業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準;商務部協助品牌推廣培育,進軍全球市場;市場監管總局負責行業標準的建立與完善。合力帶動中國葡萄酒產業良性發展。他還建議,或可參照法國做法,對葡萄酒產業進行專項扶持,并對產業各個環節稅收進行減免。學習外國對產區落地監管,保護品牌,支持頭部酒企,幫扶中小酒企。
“還要落實領導指示,全方位支持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他指出,葡萄可在相對貧瘠土地及較極端氣候中生長,不占耕地,尤其有助西北地區脫貧致富及生態保護。因此,把寧夏賀蘭山東麓作為突破口,建成全國優質釀酒葡萄種植、繁育基地,具有多重戰略意義。
蔡冠深表示,宜充分挖掘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區位優勢、葡萄酒生產黃金帶自然條件優勢、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及中阿博覽會等平臺優勢,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區域品牌和整體形象。
堅持不懈優化我國葡萄酒核心產區理念。“各國葡萄酒均以產區為優勢,抱團展現優勢、個性和風土人情,形成了上百年持續不斷的向心力。"他說,"我國宜學習這種先進模式,減少同一產區互為對手的做法,加大葡萄酒消費場景宣傳,走文貿并舉,產業融合之路,令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旅游及文化相得益彰,融入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及旅游特色,培育自主名牌,全面推進葡萄與葡萄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蔡冠深強調,還需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協調之路。以寧夏為例,應結合黃河生態涵養、賀蘭山自然保護目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探索形成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綜合開發生態產業圈,發展與光伏、旅游、農業深度加工等結合的綠色有機葡萄酒業態,確保可持續發展。
上一篇: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國:以科技創新賦能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釀制技藝傳承人曾娜:打造“低碳酒企”,加強酒類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