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與書法更有不解之緣。《蘭亭序》的產生因緣、書寫藝術、文辭內容均與酒密切相關。歷代眾多書家嗜酒而書,使墨色酒香交融成一道燦爛的風景線。
陶磚瓦當銅鏡字,秦漢簡牘墨潤香
戰國晚期,鐵器出現,犁田用鐵器。日用銅器多了,紋飾簡樸,銘文簡短,鑄用青銅器多為素面,只記器物名、年代,偶有作器者名。這時奢華精美器物已是陶瓷器和漆器。漢代銅鏡為實用品,造型千變萬化,且裝飾紋樣顯示著漢代人博大的藝術氣魄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其文字結構,審美情趣都達到空前的高度。
秦漢刻石以東漢刻石為高峰,有眾多代表作品雄視今古,也有大量秦漢簡牘、吊書為古人手澤墨跡,堪為瑰寶。這些先民遺留下來的墨跡暢意豁達,率樸自然,仍使今人有新鮮感,帶來了古時的信息和生命的脈搏,其歷史和書法藝術以及其它學術領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問君何舉如橡筆,躍上云端酒使狂
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書法藝術家的靈感,為后人留下數以千萬的藝術精品。他們酒后興奮地引發絕妙的柔毫,于不經意處傾瀉胸中真臆,令后學擊節贊嘆,甚至頂禮膜拜。這種異?簥^是支持藝術不斷求索的寶庫,使元緒而趨于繽密,經緯天成;使平淡而奇崛,逮若神助,筆下生花;有則一旦罷杯,則老生常談,平平而蹈于寞臼,神采乏力,冥思無端。歷史上不少大書法家并不滿足于細品助興,小盞頻頻,于瓊漿玉液乃是海量,放膽開懷暢飲,越是激昂騰奮,則筆走龍蛇,異趣橫生,線條旋舞,恨墨短硯淺,非紙盡墨干乃止。
明代祝允明(1460一1526年),字希哲,因右手六指,自號校山。嗜酒無拘束,玩世自放,下筆即天真縱逸,不可端倪。與書畫家唐寅、文征明、詩人徐模卿并稱“吳中四才子”。視允明狂草學懷素、黃庭堅。在臨書的功夫上,他的同代人沒有誰能和他較量。他是一位全能的書家,能以多種面目創作,能寫小楷、篆隸、大草,也能寫古雅的行書和巨收長卷。祝允明被認為是天資卓越,腕與心應,神采飛動,情生筆端的大家。他的作品表現出極強烈的個性和意蘊。明代董其昌在其著作《容臺集》中說:“枝指山人書如綿裹鐵,如印印泥!币曄U芘R寫過《黃庭經》小楷,明·王釋登《處實堂集》說:“第令右軍復起,且當領之矣!庇终f:“古今臨黃庭經者不下數十家,然皆泥于點畫形似,鈞環戈碟之間而已。枝山公獨能于集蕉繩度中而具豪縱奔逸意氣,如豐肌妃子著霓裳在翠盤中舞,而驚鴻游龍,徊翔自若,信是書家絕技也!痹u價之高,無以復加。
歷史上有很多書法家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飲酒不純粹是為了口腹之需,而是為了使書法更佳妙。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為創作增“花”不少。
上一篇:少數民族趣味酒文化 牛角酒
下一篇:中國酒文化與詩歌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