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廠起源
滄州古稱麻姑城,宋代酒業已興盛,神宗熙寧年(1068-1077)間的酒課,已達“十萬貫以上”,成為北方的一大主要產酒區。明末時,滄州吳氏、劉氏、戴氏諸家的產品,酒味清洌,行銷四方。據阮葵生《茶余客話》的說法,其酒味特佳,因“滄州城外酒樓,北城面河,列屋而居。明末有三老人至樓上劇飲,不與值(不給錢);次日復來飲,酒家不悅也。三老復辭,臨時以余酒瀝欄桿外河中,水色變,以之釀酒,味芳洌”,而且“僅數步地耳,過此,南北水皆不佳”,充滿了神話色彩,不足采信。不過,他另提出“余地盡佳。蓋藏至十年者,味始清洌”。至于其釀酒用水,則“以南川樓前者為上,味醇而烈”這種觀點,另,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的記載,可為旁證。
事實上,滄州酒好壞的差別甚大,一般“沽于岸上肆中”的,只是“村釀薄醨而已”,根本談不上美味。根據《閱微草堂筆記》得知,上等佳釀“其酒非市井所能釀。必舊家世族,代相傳授,始能得其水火之節候”。至于釀造之用水與陳釀之時間,倒是與阮氏的說法相同。其價錢令人咋舌,一罌(一種腹大口小的容器)這樣的滄州酒值四五金,但多互相贈送而不賣。更可貴的是,他們“相戒不以真酒應官,雖笞捶不肯出,十倍其價亦不肯出”。當時滄州知府董思任曾想盡辦法勸諭。因釀酒的大姓“不肯破禁約”,故在其任內,總無法如愿。等到他罷官后,以客人的身份住進李進士家,遂嘗到他家珍藏的真正滄州酒。董前知府于是感慨地說:“吾深悔不早罷官。”
1917年時,滄州境內有燒鍋13家,年產酒63萬余斤。據1933年的資料指出,燒酒“為本境大宗出品,鄰邑多飲之者,歲產約五十余萬斤”。1947年,在九家小燒鍋的基礎上,建成“滄州市制酒廠”,其后于1957年生產滄州鐵獅子牌“滄州白酒”;于1982年生產高檔的“御河春”,此酒因造州臨古運河畔,該河又稱“御河”,且古人多以春稱酒,遂以此得名。
主要產品
滄州白酒
滄州白酒用紅薯干為原料,以麩曲加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在工藝上,采取熱醅燜料、清蒸混燒、掐頭去尾、回酒發酵、分級貯存等工序釀成。酒無干薯味,不遜糧食酒。
品味與殊榮
在成品方面,滄州白酒屬其他香型曲白酒,酒度為60°。酒液無色透明,酒質濃厚清凈,人口爽洌帶勁,回味余香綿綿。
滄州白酒因出道早,曾在1963年的中國第二屆評酒會上,獲國家優質酒稱號及銀質獎章,再于1985年被評為河北省優質產品。現主要銷售于黃淮流域,并出口日、韓等國家。
轉載注明:中國酒志網(www.y17178.cn)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