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酒業并購事件頻發,而且涉及不同產業領域,放眼望去,酒業并購多點開花,儼然一波酒業并購小高潮已經襲來。于是有人“斷言”:酒業并購潮的窗口已經開啟。
但在筆者看來,這屬于一種過度解讀,行業轉型期的產業背景強化了業界關于酒業加速并購的趨勢判斷,酒業并購的集中涌現是不少酒業人士對未來發展的預想和推演的結果,但實際上影響酒業并購的因素更加多元和復雜,酒業并購潮也只是我們參照其他行業發展的階段性和普遍規律所進行的預判。筆者的判斷是,酒業并購不會以并購潮的形式出現,而當前這一波酒業并購小高潮雖有其產業發展層面的戰略考量,但更多是資本層面的“運作”。
酒業并購其實伴隨著酒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總體來看,產業內部的并購整合是緩慢的,而活躍的往往是業外資本。從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集中度的提升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酒類行業的特性決定了這一普遍規律并不一定適用。白酒不同于啤酒,啤酒品牌的并購整合,可以充分依托和嫁接被并購企業的既有產能和本土渠道,僅僅通過品牌和技術輸出,即可迅速轉化為市場規模和占有率的提升。啤酒作為工業化快消品,其對產地幾乎不存存依賴性。白酒則不同,其品牌、消費都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而最根本之處在于白酒與產地是不可分割的,白酒是一方水土和造化的產物,是產地造就了白酒差異化的產品風格,而這種基于產區的產品差異化在大眾消費觀念中也已根深蒂固。這決定了白酒在本質上其實是“區域性的”,不可能實現像啤酒一樣跑馬圈地的規模性整合,而基于同一產地的內部整合則更為可行。
但即使是同處一個區域的酒業整合也往往不能形成1+12的效果,這在深層次上其實就反映了白酒這種基于產地的系統性差異。如果硬生生地把兩個氣質和格調完全不同的人捏合在一起,雖然費了一身力氣,卻終難擺脫這種違和感。五糧液的基酒輸出模式,從根本上回避和淡化了產地差異帶來的白酒產,品的屬性差異,但“代價”是不能充分借力被并購企業的產能和已經建立的品牌及本土化資源優勢,五糧液選擇另起爐灶,推出了“本土化”新品牌——鄲酒。這種整合路徑的產業價值還需進一步觀察。
有人認為,白酒在消費層面會越來越淡化產地,而更注重品牌概念和產品本身的飲用體驗,這將使大規模的酒業并購整合更具可行性。筆者以為,白酒產品開始淡化產地訴求的那一天,可能將是白酒真正走向快消化的一天。這樣的白酒是否會有未來,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業外資本成為近年來酒業并購的主角。也許聯想試圖構建保樂力加的運營模式,但顯然,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品牌幾乎不存在被收購的需求和可能,所以聯想只能退而求其次。聯想涉足酒業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酒業正處于發展高峰期,那么當前酒業身處調整期,業外資本是否會大規模涌入酒業抄底呢?其實,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弱復蘇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逐利是資本的本性,而白酒行業的瘋狂已經不再。
再來看近期頻發的酒業并購,這一系列并購事件多數與上市公司有關,與當前的牛市行情也不無關聯。青青稞酒、酒鬼酒、會稽山等這些并購或者并購傳聞的主角多數是上市公司,筆者更傾向于認為,其制造并購題材拓寬上市公司融資渠道的需求大于其產業層而的戰略整合需求。以吳向東和酒鬼酒之間的“緋聞”為例,如果最終如傳聞一樣達成收購,將是雙贏的結果,一方面,酒鬼酒作為上市公司的融資活力將被利好題材激活,另一方面,吳向東則可以借助酒鬼酒將旗下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其實從產業層面看,會稽山并購唐宋酒業和烏氈帽酒業的現實意義也并不算太大,與金楓酒業通過收購爭奪優質產地資源和產地標簽不同,會稽山坐擁最優質的紹興產地品牌,所以筆者分析,此番并購的主要意圖在于資本層面,借勢拓寬融資渠道,增強資本實力。所以,這一波并購小高潮從總體上來看并非單純意義上的產業并購,而資本運作的味道更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