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廠起源
成都早在秦漢,即已相當繁榮。根據出土文物,其釀酒業更久,出現在三代時。漢古辭《蠶叢國詩》所詠的“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母”,即生動地刻畫出春秋時期先民辛勤耕種、黍稷豐收、佳釀敬老的淳樸民風。
自漢代以來,成都佳釀極多,此從成都城郊出土漢代畫像磚中有《釀酒圖》、《宴飲圖》、《酤酒圖》、《酒肆圖》等,已可見其端倪。當時的酒品,包括米酒類的甘酒、“一醉累月”的清醥酒、以竹筒為之的郫筒酒、以酴醿花和小麥釀制的酴醵酒和以五加皮浸制的文章酒等,種類繁多,美不勝收。由古文家暨唐詩人張籍的“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詩句,便可看出唐代成都市容的興盛與需酒的孔殷。另,才子佳人的推波助瀾,亦造成釀酒業的空前繁榮。如杜甫云:“酒憶郫筒不用酤”;李商隱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及“酒是蜀城燒”;雍陶云:“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薛濤則云:“濃酒屬閑人”。當時他們所飲的,以充作貢品的“生春酒”最為高級。
宋時,成都成為全國第二大產酒區,神宗熙寧年(1068-1077)問的酒課竟高達“四十萬貫以上”,所產名酒以“三月成都府忠臣堂、又玉髓、又錦江春、又浣花堂”最著(見張能臣《酒名記》)。明代則以“白酒”及“萬里春”知名。清初時,陜西王姓客商在此開店售自釀酒。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姓三代孫在東門外水井街建“福升全酒坊”,引用號稱東郊第一井的“薛濤井”之水,釀制出被李汝珍列入全國55種名酒之一的“薛濤酒”。此酒頗受時人歡迎。詩人馮家吉寫的“枇杷深處舊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塵。到底美人顏色好,造成佳釀最熏人”詩句,尤膾炙人口。宣宗道光四年(1824),“福升全”在城內水花街另辟分號,名喚“全興成”,所出的佳釀,統稱為“全興酒”。
1951年時,當地政府以贖買方式收購了“全興成酒坊”和另兩個酒廠,成立了“國營成都酒廠”,并承襲傳統工藝,沿用原商標,繼續生產全興大曲。1989年時,將該酒廠易名為“全興酒廠”。1999年,廠方通過與“四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資產重組,借殼上市,此即“四川全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在廠址生產車間挖掘出古“水井街酒坊”遺址,據初步推斷,此酒坊歷經明清發展至今,連續不斷,且出土遺跡豐富(包括酒窖、晾堂、灶坑等),堪稱中國濃香型白酒釀造工藝的一部無字史書。有此兩大利器,從此廣受矚目。其除全興酒系列外,又推出“水井坊酒”,第一批品質極佳,自量產后,品質已下降矣。
主要產品
全興大曲
本酒用優質高梁為原料,以小麥制成中溫大曲(按;其暮春所產者為“桃花曲”,盛夏所制者稱“伏曲”,兩曲于存放三個月后,再混合而成),汲取薛濤井水為釀造用水。而在釀造時,采用傳統老窖分層堆糟法工藝,經老窖(須30年以上)發酵,并在符合窖熟糟醇、酯化充分的,隋形下,即續蒸潤糧、翻沙發酵、混蒸混入、掐頭去尾、量質摘酒、分壇陳貯。最后再勾兌裝瓶出廠。
品味殊榮
全興大曲屬濃香型大曲白酒。酒度分38°、52°及60°三種。酒液透明晶瑩,窖香濃郁諧調,酒質醇和雅正,人口甘洌凈爽,余味綿甜悠長。端的是好酒,贏得行家贊。有人填《西江月》一闕,對其贊譽備至,詞云:“釀得玉液流霞,香甜味美甚佳。開壇隔壁醉十家,行人停車駐馬。洞賓曾留寶劍,太白當過烏紗。神仙愛此不歸家,醉倒錦江河下。”
本酒名氣極響,但價格甚廉,故廣受消費者的歡迎。1958年、1959年先后被商業部及四川省相中,分獲優質酒稱號及名酒頭銜。并且在1963年、1984年及1989年的中國第二、四、五屆評酒會上榮獲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章。此外,又在1988年獲商業部金爵獎及香港第六屆國際食品金鐘獎。目前正積極投放海外市場中。
上一篇:上海神仙酒廠
下一篇:貴州省平壩酒廠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