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商”、“護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單純地從政策上或費用上給予支持就可以的,需要企業給經銷商”量身定制“一些內容。
去年以來,推出新產品的企業特別多,因此招商就成了企業的頭等大事。
很多廠家認為招商難,而記者認為,比招商更難的是招商之后的“養商”和“護商”。
今年白酒行業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現象,就是招商的企業比往年多,其中不乏一些實力強的大企業。企業這種做法不難理解,經過新一輪的調整后,大眾酒、小酒等產品成為現在消費的主流,企業自然要加大這類產品的推廣力度,而有的企業在這方面缺乏領軍性的產品,或者沒有形成規模,就會推出一系列的新產品,以達到“壯腰”、“壯腿”的作用。還有一類企業,看到一批經銷商正面臨調整產品結構,于是他們打算趁這個時期,擴大自己的經銷商網絡。對此,有經銷商甚至開玩笑說,自己一天要接待四五撥廠家業務員,此外,邀請他參加招商會的電話也不少,所以他每天不是“被招商”,就是走在“被招商”的路上。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從側而反映了今年企業招商多的現象。實際上招商是一個“雙向”動作,不是說企業選中了這個經銷商,經銷商就一定會合作,經銷商手里都不缺產品,最為關鍵的是,他們可選擇的品牌非常多,不選“東家”也可以選“西家”。在這種形勢下,企業光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有利的招商政策都是不夠的。記者曾針對“選擇產品障礙點”的問題,采訪過一些經銷商,很多人表示,選擇一款產品之前,他們首先會考慮這個企業的其他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如何。因為有些企業招到商后,很少管控市場,導致產品亂價,最后經銷商沒有利潤,很難再推廣下去。甚至有的廠家在同一個市場上推出不少價格區間相同的產品,這勢必會導致同一個企業的產品互相競爭,最后發愁的還是經銷商。經銷商認為,這樣類型的企業只在乎自己的業績,卻不考慮經銷商的將來,和他們合作沒有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企業完成招商工作后,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沒有扶持,沒有重點跟進,沒有市場維護,只讓經銷商自生自滅,最后很有可能導致新合作的經銷商步履維艱。可是,因為企業的原因導致市場做不起來,企業要想再從該區域招商就難了,因為本地經銷商是一個圈子,他們之間也會互相通話,只要同行之間一打聽,就能搞清楚該企業在市場上的所作所為。此外,鄰近市場的經銷商也有可能會到這個區域來調研,如果市場問題處理不到位,企業就會在市場上留下差的口碑,接下來會出現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當然,“養商”、“護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單純地從政策上或費用上支持經銷商就可以,有時企業需要給經銷商“量身定制”一些內容,比如結合自己的產品和經銷商在本地的渠道與實力,找到一個適合經銷商發展的操作模式。對于新合作的經銷商,廠家業務員也應該時常到其公司做出指導,使經銷商更確切地了解到此產品的營銷模式,從而讓產品得到更好的推廣。關于這方面,記者就曾經得到過一個經銷商的反饋信息,他代理了一款新產品,當時合作的動力是因為廠家承諾會定期指導經銷商運作市場,不過打了首批款后,業務員只去他的公司走訪了一次,之后再也沒去過,令這位經銷商有一種上當的感覺。經銷商是企業的客戶,那么售后服務也是經銷商應該享受的服務項目之一,這是企業“養商”、“護商”的一種體現。此外,兌現自己當初對經銷商的許諾,既是維護市場和經銷商的應有做法,也同樣體現了企業“養商”意圖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