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臺是享譽世界的民族品牌,被冠以國酒之名多年,但茅臺何以成為國酒?
1999年50國慶,茅臺人攜50年年份酒晉京賀共和國50大壽,其“國酒與共和國的世紀情”文獻圖片展晉京首展,此后赴全國巡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百家以上媒體皆以“開國第一酒晉京祝國壽”、“國酒為共和國干杯”、“國酒敬國魂、茅臺鑄豐碑”、“國酒茅臺晉京釀新香”和“開國第一酒典藏國史館”等為主題詞,作了大量報道。
其時,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天香兩千年國色五十春》為題發文:
10月2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國酒與共和國的世紀情”大型文化活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隆重開幕……開國大典之后的開國第一宴在北京飯店舉行。據北京飯店總廚鄭香生回憶:從廚師選擇到菜單酒品都經周恩來直接審定,主菜包括紅燒獅子頭等21道淮揚名菜,主酒為茅臺。
今天,茅臺酒廠在國慶五十周年大典中以“開國第一酒”晉京獻禮,中國歷史博物館接受貴州茅臺五十年陳釀酒捐贈,并予永久收藏。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第一次收藏白酒品牌中的國酒。
回溯1935年4月5日,由鄧小平主編的《紅星報》也登載了茅臺酒勞軍的消息:“我紅軍進到仁懷縣城時,仁懷的勞苦群眾派了代表五十余人,其中一半是工人,抬了肥豬三只、茅臺酒一大壇,送到總政治部慰勞紅軍。”
《紅星報》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鄧小平主編的《紅星報》記載了茅臺人與茅臺酒的情懷,是罕見的,絕無僅有的;鄧小平又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雄才大略引領中國走向富裕,引領茅臺走向輝煌,是偶然,還是必然?
茅臺五十慶典獻禮工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其批復的紅頭文件重申了茅臺的國酒尊號與殊榮;稍后,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開典藏茅臺年份酒之先河。
茲因茅臺酒與共和國的世紀情緣和卓越品質而尊為國酒,暨在共和國五十華誕以窖藏五十年之“開國第一酒”晉京獻禮而譽為歷史見證和文化象征。現我館接受貴州茅臺五十年陳釀酒捐贈,并予永久收藏。特頒此證。
茅臺的“國酒”桂冠緣何而來,又為何獨享殊榮?其收藏價值及意義,都能在這份彌足珍貴的收藏證書上悟到要義與答案。
2004年4月1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國酒茅臺十大青銅酒器,并認證“是為‘國酒盛國器、千年釀雙絕’的重大創新成果”。
2005年重陽節黃帝陵民祭日,黃帝陵管理局向茅臺代表頒證:“其敬贈的‘國酒茅臺十大青銅酒品’為黃帝陵祭祀主酒與祭器,并永久收藏”。
2009年新中國60慶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了由中宣部、廣電部推選的獻禮片《長安街》,該片再現了中華第一街與開國第一酒的精彩與輝煌。《長安街》獲當年中國優秀紀錄片獎,并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
以上國務院各行政系統的批文、證書和國家主流媒體、頂級文化盛事的認證與實錄,具有歷史性、權威性與法理性,它們與人民的口碑共釀了“國酒茅臺”的輿論環境、生存土壤與品牌地位。
茅臺酒作為國酒,不僅成為規格最高、彰顯高貴的國宴酒、外交禮儀酒,而且成為中國民間彌足珍貴的上乘佳品,國酒之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