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社會,一切都以權利為重,受到政治影響,古代的人們釀酒、飲酒的行為往往不僅僅是因為飲食,更多的是與政治倫理有關,它融入到古代政治權利中,使歷代帝王的權力斗爭更加鋒利,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中國酒文化和古代政治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酒與成禮:成禮是中華酒文化的固有傳統,它規范人們的飲酒范圍和飲酒模式。而酒與禮的結合是從早期社會的祭祀開始的。“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是歷代統治者供認不諱的。統治者祭祀活動離不開酒,就是下層百姓的祭祀活動也少不了酒。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民間的祭祀活動已經少多了,但即使如此,只要有祭祀,就仍然見到酒,可見酒與祭祀已經分不開了;古代飲宴禮儀莫過于酒;而君臣之禮,只要一句“一國之政觀于酒”,就寫出了君與臣的酒禮關系。
酒文化對中國古代政治有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古代有十大著名的酒局,其中有六局就與政治相關,東晉新亭會、北宋杯酒釋兵權、乾隆千叟宴、三國江東群英會、青梅煮酒論英雄,還有漢初鴻門宴,在這些酒局中酒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酒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越來越豐富,形態越來越多樣化,酒政的具體實施形式在各朝各代也有所不同,但是,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時代,酒對我們的生活以及政治的影響都一樣的重大。
酒可維權。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可以說眾所周知。宋朝初建,為國家長治久安,趙匡胤設專宴招待各重兵在握的藩鎮將領,席間對眾將謂:“爾等何不交出兵權,多置田產姬妾,歌酒歡度,君臣之間由上下相安,豈不快哉!”竟不廢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收了地方的兵權,平息了社會動亂的根源,維護了封建皇權。在秦國,呂不韋借酒施計,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皇帝,這也是一種奪權的表現。
勸酒文化與政治:
與酒文化一樣久遠的是勸酒文化: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時間較長。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清朝時期,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這些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政治活動。貫穿要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一頓飯吃這么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于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嚴格地說,勸酒的歷史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屬敬上屬的互動,相列沒有強制性。但是,上屬下屬的互動,可稱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屬下屬的敬酒:尤其是從家過度到國,這種倫理慢慢變成了政治強制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政治語境下的強制性勸酒案例,有些非常有趣,但是有些卻非常的殘酷,讓人毛骨悚然。
酒為政治而生,自古為官方把控。即便是當代中國,酒與釀酒產業現在仍然是被政治所把控,當代酒文化仍然有政治的烙印,在我國改革開放前,酒還是奢侈品,還得要靠糧票領取,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才漸漸的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之中。在改革開放之后,酒業仍然與政治有著難解的關系,當代酒文化更是從官場到商場,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一路蔓延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