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以后,社會發展,經濟繁榮,酒業更加興旺發達。史載,當時只有百余萬人口的京都長安,酒樓酒店有萬余家,羽觴飛流,酒簾卷浪,到處彌漫著酒香。
唐代名酒繁多,燦若繁星,其中就有唐人引以為自豪、后人津津樂道的以“春”命名的春酒系列。新創的春酒有富平(今陜西富平)石凍春,滎陽(今河南滎陽)土窟春,云安(今四川云陽)曲米春,杭州梨花春,郢中(今湖北鐘祥)富水春,滑縣(今河南滑縣)冰堂春(又名滑州冰堂酒,唐代第一名酒),射洪春(今四川射洪),江陵(今湖北江陵)拋青春,劍南(今四川)生燒春,潯陽(今江西九江)溢水春以及甕頭春,等等。酒能興奮神經,使人恍然如入春境,愜意無窮,唐人認為酒有春意,故以春名酒。春酒系列中,劍南生燒春(又名劍南生春或劍南燒春)一直是貢酒,它與清代名酒綿竹大曲,中國名酒之一的劍南春酒一脈相承。
真正靠唐人自己創出來的名牌酒,除春酒系列外,還有郫筒酒,產于劍南道成都府郫縣。當地人把經過壓榨的酒貯存在青竹筒里,用藕絲、蕉葉和濕泥密封,窨取香氣,故名郫筒酒。嶺南人用荔枝花釀荔枝燒酒,呈琥珀色,又名琥珀春。白居易有詩贊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春。”(《荔枝樓對酒》)今福建漳州酒廠有產。西鳳酒,產于西府鳳翔(今陜西鳳翔縣柳林鎮),宰相裴度贊它能使“蜂醉蝶不舞”,即今中國名酒之一的西鳳酒的前身。太白酒,產于安徽當涂采石磯,因李白晚年曾在這里飲酒賦詩而得名,宋元明清都有出產。重碧酒,產于劍南道戎州(今四川宜賓),發展為元明之咂麻酒,清之雜糧酒,即今五糧液酒。
唐代有許多露酒(指用芳香原料配制的酒),著名的如石榴花酒、薤白酒、蒲黃酒、茱萸酒、藤花酒、椰華酒、桂酒等,多有養生療病之功能,如蒲黃酒能鎮痛,白居易曾用它治“馬墜損腰”。
唐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迄平民百姓,有很多家釀名酒。如唐玄宗有三辰酒,以銀磚石粉砌池貯藏,專門用來賞賜大臣。唐憲宗以李花釀換骨醪酒,曾賜裴度。丞相魏徵有翠濤酒,濃度高,能久存,唐太宗非常喜愛。王公權有荔枝綠酒,裴晉公有魚兒酒,孫思邈有酴醾酒。
唐重道教,道士有道酒。道酒多以松花柏葉釀制,取其長生不老、延年益壽之意。有松醪春、松花酒、松肪酒、松精酒、柏葉酒等,以松醪春最負盛名,不僅道士愛喝,一般人也非常喜愛。唐代還有佛酒,名三勒漿,原產于波斯(今伊朗),實際上并無酒味。
唐代有很多技藝超絕的釀酒藝人,以善釀聞名于世。最著名的是焦革,他本是太樂丞吏,有很豐富的釀酒經驗。后隨王績,專門為其釀酒。他死后,由他的妻子繼任其職。后其妻又死,王績不得佳釀,遂棄官回鄉,造杜康祠,立焦革像以祀之,并記述焦革造酒經驗,寫成《酒經》、《酒譜》二書。造酒藝人紀叟與焦革齊名,他是大詩人李白的酒師,與李三交情很深,紀叟死后,李白十分悲痛,賦詩志哀,發出“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的感嘆。
唐代名酒的色香味今人雖然不能目睹親嘗,但從中國釀酒工藝的發展考查驗證唐人記述,也可窺斑見豹。唐代濾酒普遍使用壓榨法,但蒸餾術還沒有應用于釀酒。由于發酵時間、投曲次數以及用料的不同,酒的色香味也不同。發酵時間短、投曲少的酒,必然甘洌微辛,度數較低,這種酒為酒量小者所喜愛,而后人便以為唐人好飲甜酒。但真正海量的人還是好飲多次投曲、長期發酵的高醇度酒。正如白居易所說“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這種酒由于用曲量大,發酵時間長,因而發酵徹底,酒液呈淡黃色,故謂之黃酒。唐人言酒色以嫩黃為佳,甚至以雛鵝、雛鴨喻酒色。發酵不徹底的酒,米糟浮于酒面上,唐人喻之為蟻,有青蟻、臘蟻、玉蟻、綠蟻、縹蟻、素蟻之類;或喻為蛆,有玉蛆、浮蛆之類;李白以玉浮粱喻之。而以“肥于羜,膩如織”喻酒味以及“酒嫩”、“酒肥”之說,不過是飲者運用通感手法加以描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