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散曲和雜劇――即“元曲”――是元代的絕藝,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關葡萄和葡萄酒的內容,在元散曲中也多有反應。
散曲是金、元兩代的一種歌曲,是當時人民群眾和文化學士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一種通俗文學。散曲和雜劇――即“元曲”――是元代的絕藝,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關葡萄和葡萄酒的內容,在元散曲中也多有反應。
杜仁杰在《集賢賓北・七夕》中寫道:“團圈笑令心盡喜,食品愈稀奇。新摘的葡萄紫,旋剝的雞頭美,珍珠般嫩實。歡坐間夜涼人靜已,笑聲接青霄內!
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在《朝天子・從嫁媵婢》中寫道:“鬢鴉,臉霞,屈殺了將陪嫁。規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紅娘下。巧笑迎人,文談回話,真如解語花。若咱,得他,倒了葡萄架。”
元散曲家張可久,字小山,慶元路(今浙江寧波)人,存留元散曲八百多篇,為元人中最多者。他的作品中也有涉及葡萄酒的,且多為清麗秀美之作。他在《山坡羊・春日》中寫道:
“芙蓉春帳,葡萄新釀,一聲金縷樽前唱。錦生香,翠成行,醒來猶問春無恙,花邊醉來能幾場。妝,黃四娘?,白侍郎!
他在歌唱杭州西湖風光的《湖上即席》中寫道:
“六橋,柳梢,青眼對春風笑,一川晴綠漲葡萄,梅影花顛倒。藥灶云巢,千載寂寥,林逋仙去了。九皋,野鶴,伴我閑舒嘯!
他在《山中小隱》中寫道:
“裹白云紙襖,掛翠竹麻條,一壺村酒話漁樵,望蓬萊縹緲。漲葡萄青溪春水流仙棹,靠團標穿空巖夜雪迷丹灶,碎芭蕉小庭秋樹響風濤。先生醉了!
另外,在《酒邊索賦》、《水晶斗杯》、《次韻還京樂》等散曲中也提及葡萄與葡萄酒。
從以上所列,我們不難得出元代飲用葡萄酒的普及和葡萄酒文化濃郁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