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是世間文化中所共有的文化元素,但在每一個地區所表現的象征卻并非相同,如江南文化中的酒文化就和黃土高原的酒文化不同。江南酒文化是一種細膩、柔情、文人氣質的酒文化,黃土高原酒文化是一種粗獷、豪放、農民氣質的酒文化。我到過陜北很多次,對這里的文化很感興趣,也很受吸引,由于陜北地處古邊塞,這里和少數民族長期夾雜聚居在一起,這里與邊塞的游牧民族接壤,長期以來同他們的生活習慣形成了彼此的同化,所以有草原人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習慣。由于這里氣候干燥且冬季漫長寒冷,所以酒是冬季必備的隨身御寒之物。面對凜冽的寒風,這里的人們一般都會選擇喝酒御寒,這樣就形成了大小人等都可以喝酒,而且長期以來的積累形成了酒量特大,特喜歡喝酒的習慣,只要有點好事、甚至是不好的事情,也總會找出一些理由,擺兩桌,哥們七八個聚在一起,一起痛飲一番。長時間以來,這里的人們大多都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喝酒了,所以大多是酒量大的怕人,這樣就形成了陜北酒文化特有的幾個特點:
首先,凡是請客一定要有酒,且酒一定要喝到客人喝醉為止,如果沒有喝醉,那就說明主人沒有招待好客人,所以只有客人喝的東倒西歪,喝的酩酊大醉才算是對客人最好的招待。這是陜北人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好客的最佳表達方式, 在招待客人時,主人可以說是不惜重金,你只要酒量好,那主人陪你喝到你滿意為止,陪你喝到你感覺喝醉為止,如果主人酒量沒有你好,主人會喚來酒量更好的朋友來陪你。這樣的事情在許多場合經常發生,比如過年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一個個漢子是東倒西歪地走路,可以看到城市的酒店是人滿為患,可以看到哥們弟兄聚會以喝酒為樂,可以看到兄弟日久相逢以喝酒為快……比如兩個朋友見面了,沒有事情,隨便買來二兩二鍋頭,你一口我一口就開始喝上了,直到喝醉為止,還有者,則是買上二兩花生米,買上幾瓶老酒,坐在自家窯洞的炕上,拿出大腕,取出骰子,你一搖我一搖,就這樣開始了。這樣的喝法,在其他許多地方看來,都算不得是喝酒,但在這里就是實實在在的喝上酒了,這就是地地道道的陜北男人的味道
其次,喝酒的目的不是增加飯桌的雅興和氛圍,而是一味地喝酒,比酒量大小。這樣的事情在陜北這樣一個充滿著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表現的幾乎是淋漓盡致。無論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只要你來到酒桌,大家都是朋友,大家都是弟兄,酒量大小無關緊要,關鍵是你的態度和你在酒場上所表現出的舉動,其實說白了這種舉動,也就是你在酒場上的能耐,這是陜北人最為看重的。比如陜北人對關中和陜南人在酒場上的行為就不是很滿意,關中和陜南人因為沒有經常飲酒的習慣,所以,在生活中對酒的理解也沒有陜北父老那么熱衷,在酒場上習慣于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態度來勸酒,而陜北人則不是,他們喜歡豪爽,喜歡盡興;當然其他地方的人更加注重的是一種氣氛,而并非以喝很多酒為樂,隨著現代意識的影響,人們更加看重的是喝酒的雅興和人的健康,自然,對酒量不是很看重了,而在陜北人心目中,這種雅興就是要多喝酒,要爽快地喝酒,而健康從來不會登上“大雅之堂”――酒桌。
在陜北你可以經常見到把兄弟喝的不省人事,也可以經常看到喝高了,躺在馬路上不知道東南西北的酒漢,你也經常可以看到上下失禁水火不管的醉鬼,他們甚至有的回到家耍酒瘋,打孩子罵老婆,這樣的事情,在陜北是司空見慣的;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因為酒的質量不好,甚至經常會看到喝酒喪命的現象,醫院里也經常有因為喝酒,和別人發生打架斗毆,或者借酒力耍酒瘋,造成別人傷害的事故。這些在陜北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生活插曲,而對于那些因為喝酒而發生的打架,或者因為酒力而產生的傷害事件,大家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給予處理或者饒恕,也許正是因為如此的緣故,經常性的因為喝酒而產生的事故是屢屢發生。
再次,凡是男人都必須喝酒,無論大小只要在酒桌上,大家都是弟兄,不可以彼此拒絕。在陜北,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只要是男人,即使是小孩,也要學會喝酒,當地方言說“不會喝酒的人,就是沒有朋友的人。”所以,小孩從很早就開始起,訓練喝酒的本領,其實,這種訓練也不是刻意的,因為長輩幾乎是天天喝酒。只要不是農忙,那喝酒就是家常便飯,自然小孩在無形中也就懂得了喝酒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陜北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無論輩分高低,只要是男人,都可以坐在一個桌子上,一起盡興地喝酒,在酒場上,很少有輩分高低之分,只有酒量大小之說,誰酒量大,誰就是酒桌上的掌桌,也就是說,今天他說了算,讓誰以什么理由喝,誰就必須喝,否則,你今天酒桌上一定不會好過。從小孩出生、滿月,到上學,無論中小學,每個人都會有一幫自己的兄弟朋友,從小學他們就開始懂得了“喝兩盅”的生活,到中學,隨著交往的增加,那這樣的“喝兩盅”就變成了“喝兩瓶”,到大學就變成了“喝幾場”。
凡是陜北男人都好喝酒,酒量也都無比的好,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富有特色的性格特征,那就是豪爽、粗獷和重義氣,這在凡有過和陜北人交往的人中,是一個沒有任何爭議的共識。由于陜北人,從小到大都喜歡扎堆喝酒,也養成了他們重團結的處事模式,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聽到一聲來自陜北的方言,大家就形同一家人,你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為朋友兩肋插刀,那是義不容辭,即使是這樣做的后果會更加嚴重,他們也在所不惜,常言到“不為蒸饃,只為氣圓”。這種重團結的精神更多地體現在走出陜北地方的外鄉人,他們在外鄉,老鄉就是親人,就是兄弟,互相幫助、鼓勵,共同努力,回家一起過大年,扭秧歌、唱民歌。
最后,陜北人重鄉情、戀家和愛女人。在陜北曾經演繹過《走西口》的歷史畫面,現在陜北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的開發,這里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們對待鄉情和女人的態度還是沒有改變。走到任何地方的陜北人,即使是在北京和大上海這樣大都市生活過的陜北人,依然還是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家鄉,思念那里的人、物和自己的情妹妹。我曾經問過幾位認識的陜北外鄉人,他們也曾經在北京和上海讀書、工作,但在他們的心目中,黃土高原總有一個他們感覺到無比溫馨的家,哪就是陜北家中的窯洞洞。一位朋友在西安生活工作了好多年,一次交流中,他還在說,我還是想回我們陜北,感覺這里什么都不舒服,還是我們那里好,那里人好,那里空氣好,那里水也好,那里……過去陜北一首民歌中唱到“為了妹妹,哥哥將腿跑成了羅圈腿”,還依然在執著地追求著心上人。如今,在陜北還荒唐地上演著“搶婚”事件,這樣的事情,都是陜北男人對女人的執著和“愛死個人”的再現。不過,說到此,也的確要說說陜北的女人,陜北的女人一個字——苦,但陜北的女人打心里感覺到幸福。陜北女人從一開始有了男朋友,就被男朋友稱呼為“老婆”“婆姨”,單從這樣的稱呼,我們可以看出,在男人眼里,女人既是“婆”又是“姨”,再實在不行,前面還要加個“老”,如此的稱呼,恐怕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所以陜北人對自己的女人都是打心底里喜歡,無論俊丑,在他們心中,都是一樣的美,都是無比的美。再者陜北女人手巧,這在其他地方也是少有的,陜北的民間剪紙藝術,就是陜北女人手巧的一個典型代表,女人剪紙,男人作畫,這在陜北文化人中是普遍認可的公理,這也是他們心中最為合適的分工。如今陜北剪紙在一代代勤勞質樸的女人們中傳承下來,并且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陜北女人為文化藝術做出的一大貢獻,也成為人們認識陜北女人的一個新窗口。
陜北酒文化算不得博大精深,但至少寓意豐富,值得研習,陜北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算不得特色鮮明,但依然具有自己的風情,值得發揚,陜北酒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更是九牛之一毛,但卻充分地體現著這里人們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精神,值得發掘。酒文化作為陜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顯示了陜北文化的魅力之處,更顯示了陜北民族和陜北人的文化個性,同時也顯示了古老、貧瘠、落后的陜北人,為了改變家鄉面貌,為了自己心中溫馨的家園,為了心中“愛死個人”的情妹妹,為了……而付出的勤勞智慧和不懈努力,這都是陜北酒文化所顯現的無窮魅力之所在,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人去發掘,有更多的研究者去思考和發揚,使這個曾經是紅色革命搖籃的地方,再次以自己特有的文化魅力而為人所知、所愛和所求。
上一篇:酒事趣話七則
下一篇:泰山三合一的酒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