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師酒
過去,凡投師學藝,須先請中人說合,再擇日備辦筵席,宴請師父、師兄,稱“進師酒”。學徒家長對參加拜師儀式者一一贈送物品以示酬勞。同時簽訂“投師帖”,寫明學藝時間、遵守行規、尊敬師長、食用衣著等內容。學徒期三年,沒有工錢,對意外傷亡事故師傅不負責任。逢年過節,徒弟要向師傅送禮。
滿師酒
學徒滿師要辦“滿師酒”,祭祀魯班祖師,學徒須向師傅、師母行三跪九叩大禮。學徒滿師如仍隨師做活,稱“半壯”,其工錢只能拿師傅的一半。離師作工,或承包業務,不得搶師傅之生意。學藝期滿,擺“滿師酒”,謝師傅教誨。師傅贈送徒弟一套工具,徒弟可獨立從藝。眾親友也送禮祝賀,主人則設宴謝客。
謝師酒
三年學徒期滿,叫“滿師”。學徒滿師要辦酒,叫“謝師”酒。辦謝師酒時,要把師兄、師叔、師伯都請到,師傅當面向諸位介紹,并請他們在徒弟外出謀生時給予方便。學徒滿師后,有的另從別的師傅進行深造,叫做“過堂”。一般從自己父親或叔伯處學滿三年后,都要另去求師過堂。
敬師酒
學徒在做活和生活上要隨時注意敬師。如同席就餐,師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要先給師傅篩酒、盛飯,待師傅開筷了,徒弟才可動筷吃飯;師傅吃完飯放下碗筷時,徒弟也得放下。徒弟搛菜只能搛菜碗中靠自己面前的菜,不可搗掘菜碗。徒弟平時不得與師傅同席飲酒,只有在豎屋時方可喝幾杯豎屋酒。
尊師酒
過去師徒、師生之間禮節嚴格,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學生見老師鞠躬90度,然后站立一旁,老師叫坐才能坐。對館塾先生特別尊重,江蘇徐州豐縣一帶,村人行走相遇先生時,是學生或晚輩的要“下揖”(半跪),其余人除拱手問候外,總是讓開路,垂手路邊。每逢中秋和新年,學生家長總要設酒宴款待先生,通稱“尊師酒”。行業收徒禮儀相當隆重,要行叩拜大禮。收為門下弟子,逢年過節要攜禮品去看望老師;老師有病時,弟子應侍于榻前。老師家有婚喪等事時,弟子必須到場,此禮現已不太時行。
畢業酒
清代稱“功名酒”,俗稱“學酒”。民國初期,男女青年,取得小學以上文憑時,向家族及親友報喜,“尊長公”(輩分高、年齡大者)率村中紳士敲鑼打鼓到村外迎接,名為“接風”。畢業生稱為“新相公”,接到大廳后,舉行拜祖儀式,由禮生導引行三跪九叩禮,念畢業告文。其內容為:“前代家風,因文人大啟;后世余澤,冀士林之共昌。溯榮盛于曩時,不勝今昔以相感;觀沉淪于此日,已形彼此而堪傷。予也少學無成,自顧不暇,故特畢盡厥功,業修同黨。茲告先祖,他日彰顯姓字,惟望默佑無疆。倘大器再成,合族有慶,不僅斯文有賴,永為國家棟梁。”拜祖完畢,入席飲酒,正桌首席一般請啟蒙先生上座,謝其教導有方。學校工友向畢業生的家長、親戚家送喜報,索取財禮。置酒之日,要祭祖、祭墳,備豬羊雞兔、旗鑼涼傘、銃炮嗩吶,騎馬坐轎,顯示一姓殊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種習俗自然消失。1997年之后,在一些地方,興起了吃“升學酒”的習俗,凡村里青年考取中專、大學的,全村設宴,或放電影慶賀;城市則設家宴,敬謝老師。
上一篇:解析中國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下一篇:“酒德”的起源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