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泉泳舊照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酒自誕生之日起就有如長江黃河一般在中國酒文化的歷史磅礴中川流不息。古人以酒敬畏天神,祭祀先祖;文人借酒揮毫潑墨,陶冶情操;英雄以酒開懷暢飲,壯志豪情。酒,不再是物,它是一條紐帶,牽動歷史,羈絆人生。
歲月如歌,在中國酒文化歷史的浩瀚典籍中,汾酒,書寫著濃厚的祖國情懷。
1875年,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酒坊“寶泉益”在杏花村申明亭開辦。汾酒歷史由此揭開了新的篇章。寶泉益大掌柜楊德齡后來在杏花村實施合并聯營戰略,將酒坊改制為“義泉泳”,并提出“振興國酒,質優價廉,信譽至上,絕不以劣貨欺世盜名”的口號。汾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國酒”概念的品牌。
在楊德齡的理念指導下,汾酒生產的質量管理極其嚴格,楊德齡的工作風格就是天天曲房進,酵屋出,點撥于燒鍋前,指教于釀造間,一旦發現違反工藝操作的做法或者影響產品質量的事情,決不留情。精益求精的質量管理,使汾酒品牌的聲譽日隆,幾乎囊括了民國年間全國性展覽賽會的全部金獎。
榮獲巴拿馬大獎章——山西高粱汾酒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之后,國內的各種同類賽會也漸漸多了起來。汾酒幾乎是只要參加就拿頭等獎。如1918年獲中華國貨展覽會金質獎,1922年參加南洋勸業會賽獲一等獎,1934年獲山東國貨陳列館特等金獎,1935年、1936年蟬聯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物品展覽會特等金獎。抗戰開始前共獲國際金獎2次,在國內6次奪魁,共獲金牌8枚。山西督軍閻錫山親自先后題寫了“中外馳名”、“名聞海外”、“名震四海”、“味重西涼”4塊金字招牌。
1915年,美國國會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召開“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后人簡稱“巴拿馬賽會”。中國赴美展品達10余萬種,重1500余噸,展品出自全國各地4172個出品人和單位。共獲獎章1218枚,為參展各國之首。
本次大會我國獲得大獎章57枚,其中酒類5枚,分別為山西高粱汾酒、山東張裕釀酒公司的各種酒、直隸省高粱酒、河南省高粱酒及廣東省果酒。其中只有汾酒和張裕為獨立品牌,而以酒類劃分,則實際上獲得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一等獎的白酒品牌只有一種,那就是山西高粱汾酒。創下了汾酒百年世界名酒史。
1919年(民國八年),第一家中國白酒股份制企業“晉裕汾酒有限公司成立”。楊德齡任總經理,義泉泳所產汾酒由其包銷。這標志著汾酒引領中國白酒進入現代化公司化發展。
汾酒第一枚注冊商標證書
1923年5月4日,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商標史上第一部《商標法》。1924年,晉裕汾酒公司楊德齡經理高瞻遠矚,率先注冊了中國白酒業的第一枚商標——高梁穗汾酒商標。該商標上印有汾酒榮獲巴拿馬賽會甲等金質獎章圖案、山西展覽會最優等獎章圖案,商標圖案由一株高梁穗和23顆飽滿的高梁組成。并注明“總釀造場山西汾陽縣杏花村義泉泳記”、“總發行所山西太原省橋頭街晉裕公司啟”等字樣,商標四角印有“環球馳名”四字。同時還有一段文字說明:“此杏花村汾灑前在美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經世界化學、醫學名家確實化驗,共稱品質純粹,香味郁馥,酒精雖多,確于衛生有益。本公司為保持名譽、便利顧客起見,特設總發行所于山西省城,凡大雅客商須認明本公司高梁穗商標,惠顧是荷。”
第一枚汾酒注冊商標
在該商標最下面還印有晉裕汾酒公司的“消費者熱線”:“電話二百七十一號”。
1927年,義泉泳因供酒價與晉裕公司的售出價懸殊太大,要求提價,晉裕公司不矛調整。加之義泉泳內部起了內訌,決定不再供應晉裕公司汾酒,而且撤去楊德齡在義泉泳的經理職務。
晉裕公司員工合照
晉裕公司的資本,當時已達5萬元,在山西500家酒業中居于首位。而且楊德齡離開時,帶出了義泉泳的半套人馬,專任了晉裕公司的經理。并于當年即在杏花村購得房產,成立了晉裕公司釀造廠,自產自銷。其規模與義泉泳相當。分裂后的義泉泳因經營方式陳舊,管理不善等原因日見衰落,到1932年晉裕公司便以9600元的價格徹底購買義泉泳的一切房產、招牌及生產工具。
晉裕公司兼并義泉泳之后,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據資料記載:晉裕公司1930的純收益為3683元8角,吞并義泉泳以后,利潤大大增加,1935年純收益上升為8377元2角,到1936年,又增加到12544元7角,每股紅利7.5元,紅利率高達士5%。日產酒達到2000市斤,并新建擴建了太原罐頭廠、新華泰料器廠、平遙面粉廠、杏花村晉裕釀造廠和義泉泳造酒廠,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白酒企業。
1933年,時任天津塘沽黃海化學工業研究所發酵與菌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的方心芳來到杏花村,開始了中國白酒業第一次系統的微生物學實用性科學研究。而當時的楊得齡從事汾酒釀造已經60年,是當時全中國最頂級的釀酒大師,也是真正的“汾酒通”。一個微生物專家和一個釀酒專家在一起共同研究了半個多月,分析化驗,思索論證,掌握了汾酒釀造的幾百個研究數據,對汾酒的釀造工藝進行了全面總結,這就是著名的汾酒釀造七大秘訣:“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糧必得其實,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
楊德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當年11月太原淪陷,汾酒大掌柜楊德齡馬上令太原汾酒公司停業。為汾酒事業奮斗了66年的楊德齡老先生以79歲高齡辭職并榮歸故里。回到杏花村后,楊德齡強調:“東洋貨百姓尚且抵抗,國之名酒汾酒,豈能為外敵所用。”極大的彰顯出汾酒人的民族氣節。
1948年6月汾陽解放后,國營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在收購晉裕公司義泉泳釀酒廠和德厚成釀酒廠的基礎上宣告成立,并于1951年在古老的杏花村地基上,建立了新的杏花村汾酒廠。
1963年4月全國名酒廠協作會議合照
在建國后歷屆中國名酒評選中,汾酒依次蟬聯四大、八大、十三大、十七大名酒;竹葉青酒,連續三次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汾酒率先展開了釀造工藝改革的科技攻關。活動甑鍋、冷散機、疙瘩粉碎機相繼發明,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汾酒廠就成為新中國的釀酒工業科研基地和培訓基地,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紛紛來到汾酒廠學習清香型汾酒的釀造工藝技術。著名釀酒專家秦含章“四方結隊學汾珍”的詩句,客觀記錄了“汾老大”在行業里的榮耀地位。
各酒廠曾用“汾酒”字樣酒標
從民國時期就依照汾酒工藝生產,并且借助汾酒品牌銷售的各地酒企,幾乎遍布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諸如:“漢汾酒”、 “湘汾酒”、“佳汾酒”、“紅星汾酒”等一大批帶有“汾”字的白酒,直到1987年汾酒廠維護商標專用權,才先后改名或退出歷史舞臺。由此可見,汾酒在全國白酒行業的巨大影響力。
汾酒作為我國文化第一名酒,其傳奇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酒文化書寫了一本不可復制的典籍。而汾酒,依然繼承傳統,承載著祖國的重托,把中國酒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