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大約在陽歷四月五日(農歷三月)前后。這里的清明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節日來說,它因與寒食相近(只差一天),往往兩者并稱,有禁火寒食、上墳掃墓、踏青春游等風俗活動。這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民俗演繹為節日的節氣,與酒的關系也很密切。上墳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這一活動必須有酒。
《帝京景物略》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檣,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同圃,列坐盡醉。”北宋詞人柳永仕途困頓,一生浪跡于花街柳巷、青樓紅粉之間,所作多“低吟淺唱”、“偎紅倚翠”之詞,深得歌妓舞姬的喜愛。相傳他客死襄陽后,家徒四壁,一貧如洗,靠與他私交甚篤的妓女集資才得以入土。后來每到清明,她們都攜酒帶菜,赴其墳地祭掃,相沿成習,識與不識者紛紛前往,鄉民們稱之清明“吊柳七”或“吊柳會”。
水落渾黃風晦冥,不知節物是清明。
道帝新冢悲歡盡,柳下長亭聚散輕。
門靜鞭韃歸燕逐,沙寒令省過漁驚。
河南禁酒河陽飲,醉醒相看總有情。
掃墳祭祖表達的是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和追憶,但死者雖已矣,存者仍須生。那堆堆墳塋怎能不觸發生者歲月無情、人生有限的種種感概呢?
曾云歸去總天涯,三尺荒墳萬古家。
若個年年吊寒食,半瓢清酒滴桃花
清·陸元泓《過河北劉媵庵先生墓》。相識者的古墓也好,不識者的新墳也罷,在詩人心中激起的都是無限的凄楚和感傷。也有人比較達觀,認為死者雖去,來者更多,長江后浪推前浪。
清明今日是,原上一經過。新蔽冢無數,未來人更多。
此生曾悟否,樽前且醉歌。
死者前去,后者更多,死者今日乃后來者之明日。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祖宗墳塋是一個人根之所系,倘若清明日異鄉飄零,不能前往祭掃,便會頓生斷腸天涯之情,思鄉懷人之意,覺得自己是斷了線的風箏,迷了航的孤舟,沒有歸宿,心頭惆悵一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很好地表達了這種感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時此刻,大概只有酒可撫慰那孤寂的心、憂郁的魂了。
清明節是個有著兩種感情色彩各異的節日,不僅有上墳掃墓生別死離的悲酸淚,也有踏青游賞縱情玩樂的歡笑聲。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哭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唐高翥清明對酒詩較好地描述了祭祀踏青的人們的活動及心理。酒終歸還是被后人喝了,一滴未到九泉,只是寄托后人的哀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