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清·寶廷《五日讀(離騷)》端即初始,午乃十二地支之一。原來端午只意味著每月初五日。由于“五”與“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來特別將五月五日稱為端五。唐時為避玄宗生日(五月五日)之諱,特將“端五”改為“端午”。從此,端午節的名字就固定了下來。
端午節的含義主要是:悼屈原,辟邪惡。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正道直行,剛直不阿,為實現“美政”理想同奸佞群小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以死進行了最后的抗爭,譜寫了一曲為國盡忠,為民盡責的凄美壯麗之歌。相傳他是在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殺的,江中的漁夫聞訊趕來打撈,費盡周折也未見到他的尸體。一個漁夫只好拿出為屈原準備的粽子等扔進江中,一個老郎中則拿出一壇子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這樣可以保護屈原的尸體不為蛟龍水獸所害。因而,后世就借用五月五日這天來悼念屈原時就多與酒發生了聯系,甚至把他的《離騷》當成了與酒一樣須臾不可離的寶物。《世說·任誕篇》云:“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成名士。”清人屈紹隆提出和酒讀《離騷》:“一葉《離騷》酒一杯,灘聲空助故臣哀。”寶廷更認為以《離騷》佐酒遠勝佳肴美饌:“《離騷》少所喜,年來久未溫。姑作下酒物,絕勝肴饌陳。愈讀飲愈豪,酒盡杯空存。”
當然,僅喝點酒、讀讀《離騷》是遠未得屈原精神的真髓的,真正的有識之士都只把酒當成形式,把屈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腸當成悼念的實質內容。宋人徐渭的《端午寄酒庶回都官》一詩,也表達了對屈原的欽佩和哀悼:
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
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人猶見獨醒人。
“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舊時,每逢端午,不少地區都有飲雄黃酒以驅疾除病的習慣。當然,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也有不少地方(尤其是北方)并不把端午當成“惡日”,相反還把它當成喜慶之節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