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汗尊而抔飲①,未有杯壺制也。
《漢書》云“舜祀宗廟,用玉斝”②,其飲器歟?
《周詩》云:“兕觥其觩。”③
周王制:一升曰爵,二升日斛,三升日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斗曰壺。別名有盞、斝、尊、杯,不一其號。或日:小玉杯謂之琖。或曰:酒微濁曰醆,俗書曰盞耳。由六國以來,多云制卮,形制未詳也。
劉向《說苑》云:魏文侯與大夫飲,曰:“不盡者,浮以大白。”
《漢書》或舉盞以白釂,非也。
豐干、杜舉④,皆因器以為戒者。
漢世多以鴟夷貯酒⑤。揚(yáng)雄為之贊曰:“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fù)借酤。常為國器,托于屬車。”
《南史》有蝦頭杯。蓋海中巨蝦,其頭甲為杯也。
《十洲記》云:周穆王時,有杯名曰常滿。
自晉以來,酒器又多云鐺⑥。故《南史》有銀酒鐺。鐺或作鐺。陳宣好飲,自云:“何水曹眼,不識杯鐺,吾口不離瓢勺。”李白云:“舒州勺,力士鐺。”《北史》云:“孟信與老人飲,以鐵鐺溫酒。”然則鐺者本溫酒器也,今遂通以為蒸飪之具云。
宋何點(diǎn)隱于武丘山,竟陵王子陵遺以嵇叔夜之杯,徐景山之酒鐺。
松陵唱和,又有《癭木杯》詩,蓋木節(jié)為之。
老杜詩云“醉倒終同臥竹根”,蓋以竹根為飲杯也。見《江淹集》。
唐人尤尚蓮子杯,白公詩中屢稱之。
樂天又云:“榼木來方瀉,蒙茶到始煎。”
李太白有《山尊》詩云:“尊成山岳勢,材是棟梁余。”
今世豪飲,多以蕉葉、梨花相強(qiáng),未知出于誰氏。
訶陵國以鱟殼為酒尊,事見《松陵唱和詩》,云:“用合對江螺”。
唐韓文公《贈崔斯立詩》:“我有雙飲盞,其銀得朱提。黃金涂物象,雕鐫妙工倕。乃令千鐘鯨,么磨微螽⑦斯。猶能爭明月,擺棹出渺彌。野草花葉細(xì),不辨薋菜葹⑧。綿綿相糾結(jié),狀似環(huán)城陴。四隅芙蓉樹,擢艷皆猗猗。”云云。蓋皆以興喻,故歷言其狀如此。今好事者多按其文作之,名為“韓杯”。
西域有酒杯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shí)如梧桐。花堅(jiān)可酌。實(shí)大如杯,味如豆蔻,香美。土人持酒來藤下,摘花酌酒,乃實(shí)消酒。國人寶之,不傳中土。事見張騫《出關(guān)志》。
【注釋】
①汗尊而抔飲:古時掘地為坎以盛酒,叫“汗尊”,雙手掬飲,叫“拓飲。”《禮記·禮運(yùn)》:”其燔吞卑豚,汗尊而抔飲。”注云:“抔,手掏之也。”
②玉斝:斝,酒器,多以青銅或玉制成腹大、高領(lǐng)、侈口、有足。
③兕觥其觫:語出《詩·小雅·桑扈》。觫,同斛,獸角彎曲的樣子。這里是說巨大犀牛杯形狀彎彎的。
④豐干、杜舉:豐干,當(dāng)作豐侯。古有豐侯“坐酒亡國,戴盂戒酒”,后轉(zhuǎn)為酒器名,罰爵時用。杜舉:春秋時晉大臣杜蕢,曾勸戒晉平公不該在大臣死時舉樂。平公引過自責(zé),命杜蕢舉觶,后世因以宴飲禮畢后舉杯告退叫“杜舉”。
⑤鴟夷:用皮革制成的盛酒器。揚(yáng)雄《酒歌》:“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fù)藉酤,”
⑥金倉:通“鐺”,溫酒器,《南齊書·蕭潁胄傳》:“欲鑄壞大官元日上壽銀酒金倉。”
⑦螽斯:蟲名,屬蝗蟲類,雄蟲前翅有發(fā)音器,可發(fā)聲。《詩·周南》有“螽斯”篇。
⑧薋菉葹:皆草名。薋,即藻藜;菉,又名藎草,可制黃色染料;葹,即卷葹。此處指各種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