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貴州茅臺無論是營收、凈利還是增速都有了明顯的提高。2016年,貴州茅臺實現營業收入388.62億元,同比增長18.99%:凈利潤167.18億元,同比增長7.84%。據報告指出,其中茅臺酒營業收入367.14億元,同比增長16.39%,毛利率達93.50%,營收占酒類總營收94.74%。茅臺系列酒為營收貢獻21.27億元,同比增加91.86%。產量與銷量方面,報告期內,貴州茅臺其生產茅臺酒及系列酒基酒5.99萬噸,銷售2.69萬噸,庫存量為2.53萬噸。值得關注的是產量比上年增加了18.00%。
據茅臺在年報中表示,2016年,白酒行業經過近年深度調整,在名優白酒企業弘揚悠久文化、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市場管控、精耕深耕市場等舉措下,呈現出產量增速持續在底部徘徊、收入和利潤恢復性增長的強分化復蘇態勢。從需求端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白酒消費不斷升級,高端白酒市場需求旺盛。個人消費和商務消費活躍,不斷釋放新潛力,成為白酒行業增長的新支點。從供給端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重點企業生產穩定,產品結構優化,產品供給模式不斷豐富,供給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從渠道端看,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效,電商渠道初具雛形,市場活力有效激發。從價格看,白酒價格體系趨穩,高端白酒價格持續上升。在整體的發展戰略上,茅臺主要采取“做強茅臺酒,做大系列酒”的戰略定位,全力確保核心產品競爭優勢,著力實施“133”品牌戰略,不斷創新營銷模式,鞏固高端白酒優勢地位,拓展中端產品市場空間,努力打造品牌引領發展、市場不斷擴大、業績持續增長的發展新局面,鞏固和提升茅臺酒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地位,打造受人尊敬的世界級企業。
關于經營計劃,年報中指出,2017年,茅臺公司將做到一是:產量、銷量、銷售收入穩中有升、穩中有進、穩中有新;二是計劃安排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15%以上;三是預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約26億元;四是確保質量零缺陷,食品安全零事故,安全生產實現“雙百雙零三低”。
除了年報的好成績,今年一季度,貴州茅臺2017年一季度營業收入133.0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3.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61.4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83%。這是貴州茅臺2012年年報至今的定期報告上,今年一季報首次實現超過30%的營收增長。從整體上來看,體現了以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行業在長達五年的行業調整低谷中,已經率先進入回暖確認后的景氣周期。海通證券食品方面的研究員聞宏偉表示,對市場預期樂觀,他認為高端白酒業績高增長且有超預期可能,貴州茅臺一季報超出預告即是很好的證明,預計下半年旺季更加顯著。
茅臺讓中國企業理解了什么是“價格戰略”,茅臺讓中國企業觀賞廠什么是“老大功夫”:茅臺更是讓中國企業驚訝了“計劃經濟模式”居然還有價值!關于茅臺成功原因分析的文章多如牛毛,試著從另外一些角度探討茅臺模式。需求側市場經濟,供給側計劃經濟能品鑒茅臺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一者必常喝茅臺,而且長喝真茅臺,此人非富即貴;二者品位非凡,同飲者亦獲得最高禮節尊重。
此種消費心理在中國酒場普遍存在,絕對不是個案,這讓中國酒業參與者艷羨不已,茅臺是怎么做到的?
鄧小平曾經說過: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為了發展生產力,對于企業來講就是發展“品牌力”。
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都要辯證地用,茅臺是兩種手段互用的成功典范。1988年國家放開白酒價格管控,白酒行業開始市場化,白酒行業猶若脫韁的野馬沖向廣闊的草原,茅臺和五糧液等品牌相繼提價,作為正宗老八大名酒大膽市場化,尤其五糧液的動作更加迅捷,快速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也喊出了“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那時那景可謂是精彩紛呈。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需求側的千涸”,讓供給側在市場化大潮中“一路狂奔”,品牌價值和價格的匹配度卻被人們忽略,規模和排名成為所有中國企業追逐的唯一目標。
茅臺曾經一度落寞過,沒有拿到銷量規模第一的桂冠。茅臺干什么去了?茅臺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打造“國酒茅臺”這一個品牌地位和培育頂端消費群體,今天看到的“厚積薄發”正是那時“種下的因”。
茅臺通過20年時間的“價格戰略、價值塑造”完成了“需求側的市場化”,用市場經濟手段在“品牌力賽道”完成了絕對第一,可以說茅臺是中國酒業唯一一個抵達品牌賽道終點的企業,這個賽道不可能被超越,除非另外開辟個賽道。
如果說茅臺在過去的供給側計劃經濟模式不是非常明顯,現在已經非常清晰,2017年嚴控渠道漲價,甚至砍掉不聽話的經銷商,都在說明茅臺對供給側計劃性的戰略堅決。
只要茅臺不再漲價,其他品牌就不敢大漲。茅臺為什么有市場需求而不漲價?茅臺在蓄勢。需求嚴重大于供給、價值嚴重高于價格,茅臺才會進一步提價,現在提價的時機不成熟。渠道價格體系是計劃性的、渠道體系是計劃性的、終端網點是計劃性的,甚至一個茅臺經銷商賺多少錢都是被計劃性的。
茅臺供給側的計劃性是中國白酒行業做得最好的,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市場和計劃,正如鄧小平所說,都是手段,關鍵是靈活運用,最終有效發展品牌力。茅臺的百億規模,是水到渠成的。按均價1000元一瓶算,100億就是1000萬瓶飛天茅臺而已。
從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交叉融合應用角度,茅臺模式絕無僅有。
茅臺模式:大道至簡
分析茅臺的成功,分析茅臺為什么能超越百億領導行業?就是因為茅臺的戰略行為歷經時間考驗是“正確”的,所以才被行業參與者所跟隨,甚至是亦步亦趨。
馬克思《資本論》有一個商品經濟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價格永遠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也就是說,價格多少,決定于商品的核心價值,在市場經濟中是“品牌核心價值”。價值越大,價格越高;相反,則越低。
但導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多,在白酒行業比如“政治、政策、經濟、突發事件”等因素都能讓價格背離價值,但也不會背離太久。所以最根本的戰略是:打造品牌核心價值,不斷增厚品牌核心價值,價格在波動中會形成上揚曲線。
茅臺模式的大道至簡,就是核心掌握了這個價值規律,把茅臺和國酒對接,隨著國力的抬升,茅臺的品牌價值一路飄紅,即使中途出現各種價格波動因素,也都是階段性的,長期 的價格上揚曲線依然完美。
茅臺歷任高層掌握了并運用了“價值規律”,看似簡單的戰略背后和看似復雜的現象背后,其實就是“按規律辦事”的偉大力量成就了“國酒茅臺”。
5000億幣值:繼續怎么走?
貴州茅臺股價從最低點118元漲到400元以上,形勢一片大好,茅臺2017年為什么戰略上“大力維穩”?因為茅臺高層除了掌握經濟規律,更加深諳中國的“文化屬性”規律。首先,茅臺是國酒,國酒傷不起!國酒不能出現任何負面消息。
其次,茅臺市值全球烈性酒第一,不再仗仗是中國第一,但歸根結底是在中國市場鞘售絕大多數酒。
所以,茅臺寧可橫盤,出不愿意輕易向前再踏出一步。
穩定壓倒一切,茅臺已經站在世界酒業的金字塔尖上,只要穩穩的、安全的定在上面即可。但在中國文化屬性里,木秀于林之后的各種風都會吹來。茅臺不缺知名度,不愿再被“特別關注”。
價值規律里的波動因素,有一種因素是傷害品牌核心價值的負面因素,這是茅臺戰略行為上絕對防微杜漸的。
很多人不理解茅臺為什么嚴控渠道價格上漲,就是要“代表國酒的名義”,做中國人喝得起的“國酒”。無論從釀造工藝和時間上,還是從內在品質上,茅臺酒質絕對上乘,代表中國白酒的“正能量”,所以不容許在“國酒品牌價值上”出現負面標簽。
2012年,茅臺價格大幅價跌,不是市場化的下跌,是計劃性的下跌,是對國家政策變化的順勢呼應,這點非常“難能可貴”,這種戰略上的動作是非常成熟的,是茅臺看到了高端白酒背后掩藏的另外一種“文化屬性”。國酒,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和榮譽,而是長期尊重戰略規律的果實。
茅臺5000億市場以后怎么走?
將繼續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中的各種因素拿捏中維持戰略平衡。
茅臺模式:最難最簡單
發現規律很難,運用規律更難。發現了,掌握了,則又變得簡單。研究茅臺成功模式,根本目的是為了觀察事物發展規律在茅臺的成功路上如何發揮作用,最終去結合時代變化靈活運用。
計劃和市場雙重手段、價值規律、文化屬性,交相輝映在茅臺的戰略布局和戰略動作中,清晰地看到茅臺貴為國酒的“絕世武功秘籍”。商業模式沒有秘密,更沒有規律之外的神秘存在,茅臺也是概莫能外。
茅臺供給側計劃經濟,是戰略理性的發揮;茅臺需求側市場經濟,是品牌價值的鋒芒;兩種手段相互促進達成了茅臺品牌生產力的有效提升。
至于什么時間市場多一點,什么時間計劃多一點,那就要靠茅臺管理層的因勢利導,茅臺20年持續發展積累了足夠多的相關經驗和智慧。
茅臺模式,是中國智慧的產物,在全世界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