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白酒行業從2012年至今已經有三年的調整時間,這三年里,無論是酒企還是經銷商層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行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行業進入中低速增長期,對于這一點,行業人士都是普遍認可的,而且酒企對于這個特殊時期,也表現出了十分積極的態度。十年的時間,中國白酒處在超常規的、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特殊發展時期,每年的增長都是30%~40%,非常規的發展,不符合一個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規律,現在整體上行業轉入個位數增長的發展時期。在這個調整期間,行業保持了穩定和增長,雖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行業沒有衰敗下去,白酒產業現在的狀態下,社會存在和社會價值依然得到了認可。現在50~300元/瓶的酒成為大眾消費的主流產品,白酒行業回歸到調整之前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不可能了。今年卜8月我國白酒的累積產量是809萬千升,同比增長82%,銷售收入(按工業口系統統計)為3390多億元,同比增長6.49%,利潤458多億元,同比增長6.85%,稅金340多億元,同比增長5.52%。高端價位消費受到了抑制,但是老百姓消費、商務消費卻沒有降低,維持了比較好的、和社會相適應的價格區間:所以效益的增長高于量的增長。白酒行業已經轉變為相對穩定、持續、健康的發展模式。
第二,酒企的增長方式從單一的傳統型增長向“創新性增長+傳統型增長”的方向轉變,化解當前困難的辦法就是創新。如何滿足消費者細分需求將成為今后白酒行業的主要競爭方向,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應用和創新,將成為白酒企業在品牌和渠道方面創新的重要方向。
第三,白酒消費的人口紅利在減少,紅酒、預調酒以及新興起來的其他一些品類,作為白酒的替代品,它們的銷量正在上升,而作為烈性酒,白酒在酒類飲品的整體比例中會有所下降,所以我們要有一種思想準備,白酒企業必須研究如何適應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這樣才能找準調整的方向。
第四,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白酒行業處在一個筑底期,行業的整體格局已經出現,但是行業內部結構在深度重構,這應該和工業生產系統、經銷商等方面都有直接的關系。現在國內啤酒五大生產巨頭占了啤酒總銷量的76%,但是白酒的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的商業模式一直沒有什么變化,不過從現在開始,白酒行業要開始洗牌了,產業集團在不同創新模式的驅動下,會出現以不同主線為紐帶的產業集團,高端一線品牌如茅臺、五糧液,通過這兩年的調整已經穩定見底了,次高端以下的產品競爭仍將繼續,它們之間的競爭將會促使白酒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在十三五期間,整個行業應該有以下幾個趨勢:首先,中國經濟在一段時間內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根據專家分析,十三五期間中國的GDP仍有6%左右的增長。隨著中國政府社會綜合治理的改進,法治效率的提高,長遠的GDP增長是可以期待的,這是社會的一個大環境,有利于酒類企業的增長。其次,未來行業的競爭強度會不斷提升。再次,企業的兼并重組將會在一定規模下展開,過去行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兼并,但是那些往往是業外資本,現在業內強勢品牌的兼并重組已經開始顯現,并且會越來越猛烈=最后,智能化的互聯網將助推酒行業的轉型,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應該在這方面做好工作。
在這樣的條件下,酒行業的出路在于創新驅動。中國的白酒和世界酒業也是一樣的,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屬性,我們的文化屬性和歷史文化沉淀要結合到品牌之中,沉淀到日常大眾的產品消費里面去,所以我們要研究新時期的文化創新,研究酒類產品社會存在價值和我們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甚至資源消耗等這些產業背景,完成行業的轉型和升級。
上一篇:珠江啤酒入圍中國品牌100強
下一篇:中國首部白酒文化電影《國酒》電影定檔